東北網1月25日電 農業要快速發展,離不開政策、資金和科技這『三駕馬車』的拉動。22日,在省政協十屆一次會議第一次分組討論時,九三學社的委員們圍繞著農業科技推廣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好技術進不了農家
聲音:足夠的資金支持,讓科技成果在農業基層得到推廣
話題緣於王亞東委員的一句話。他發言時剛提及我省的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的話題,戚國強委員就迫不及待地說,他們東北農業大學的劉元英教授帶領的課題組,經過7年的努力,研究成功了『寒地水稻氮素調控新型施肥技術』。這種技術能減少化肥用量,使水稻提前抽穗3~5天,而且能增強水稻的抗病能力,同時還能減輕化肥對環境的污染。通過在慶安和五常的試驗證明,這項技術能使水稻畝增產100公斤,一畝地能讓農民增收100多元。
他說,雖然這項技術在國家科技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評審過程中,得到業內專家的高度評價,還獲得了80萬元的資金支持。但這些資金只夠推廣35萬畝水稻,我們想讓全省3000多萬畝水稻都用上這麼好的技術,而在推廣過程中卻四處碰壁,舉步維艱。
農技推廣在基層沒有『腿』
聲音:除資金因素,基層農技推廣人員擁有自主權
農村與農墾的水稻單產差距之所以能達到200多公斤,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農村科技成果的轉化率低。省農墾總局科技局局長王亞軍委員也加入到了討論中。他分析說,現在,我省農技推廣已經遠遠落後於農業發展的步伐。農技推廣體系不嚴密,農技推廣在基層沒有『腿』,到了鄉級就沒有專職人員了。而且基層農技推廣人員的生活條件非常艱苦,工資很低,更談不上工作經費。
戚國強則認為,除了資金因素外,對一項好成果推廣與否,基層農技推廣人員根本沒有自主權,而且這種好成果推廣後與他們的待遇、利益不掛鉤,他們自然也沒有推廣的積極性。
讓農技推廣直通到鄉一級
聲音:建立專門的農技推廣體系,推進科研院校與各縣合作共建
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是否完善,對發展現代農業至關重要。王亞軍認為,農業的公共性特別強,這也決定了農技推廣的公共性。所以農技推廣應由國家管起來,建立專門的農技推廣體系,並使其直通到鄉一級。同時提高基層農技人員的待遇,改善他們的工作條件。
戚國強表示,他已將劉元英教授的成果推廣難題,准備提交給省政協。在提案中他建議,建立農技推廣的專項基金,並持之以恆,逐步增加財政支農資金用於農技推廣的份額;推進農業科研院校與各縣開展科技合作共建;對有成績的農技推廣人員給予獎勵,並加強對農民的引導和技術培訓,使教育、研究和推廣緊密結合起來。
背景資料
據統計,全省縣級推廣中心除哈爾濱市所屬市縣和其他個別市縣有一些推廣事業經費,絕大多數沒有任何事業經費。省、市推廣部門給各縣(市)推廣中心下達的推廣項目和試驗示范項目每年都在20項左右,由於沒有相應的經費作保障,只能靠各縣(市)自籌資金去解決。另外,推廣人員知識老化也與日新月異的農業技術發展呈現出不平衡態勢。加之農村稅費改革,村級農民技術員『誤工補工』報酬無法兌現,村級推廣網絡也名存實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