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27日電題:增強文化軟實力 提昇龍江競爭力——政協委員建言我省邊疆文化大省建設(下篇)
記者印蕾 劉蕊
文化蘊涵著巨大的力。不同於物理學上的『力』,人們更形象地將文化之力稱之為「軟實力」。物理的『力』,是人類用來『化』自然界的;而文化的『力』,是人類用來『化』自身的。』
文化軟實力可以增強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促進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的『加速器』。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加快構建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積極發展文化產業,大力推進文化創新和文化體制改革,豐富公共文化服務內容,滿足城鄉居民最廣泛的文化需要,加快建設邊疆文化大省。』——摘自政府工作報告
在省政協十屆一次會議上,政協委員圍繞『增強文化軟實力,提昇龍江競爭力』,為我省邊疆文化大省建設建言獻策。
【核心觀點】加強文化場所建設拯救『文化失地』
【委員視點】基層文化場所較少文化設施陳舊
在城市社區,民進省委曾對哈爾濱市四個社區進行了調研,發現社區居民特別是離、退休的老同志對文化生活非常渴望,但各社區的條件良莠不齊。調查後發現基礎文化設施薄弱。全市8區493個社區中有室內專用文化活動室的僅有71個,佔全市社區的14%,到了冬季,86%的社區由於沒有室內活動場所而暫停文化活動。同時開展活動所需的設備多年得不到改善補充,已遠遠滿足不了社區活動的需要。
![]() |
政協委員熱議文化振興
在農村,省政協委員張顯友注意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與農民群眾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增長還不相適應。我省農村的文化館、站設施陳舊,一些文化陣地逐步萎縮,不具備開展文化活動的基本條件。特別是農村文化站職責不明確,許多鄉鎮文化站合並在農業服務中心內,無活動場地、無活動、培訓經費,無專職文化工作人員,難以開展各項工作,嚴重地制約了廣大農民群眾應享有的受教育、參與活動的文化權益,成為了農民文化素質提高的一道屏障。
而城市裡的公共文化設施也存在此類問題,以博物館為例,省政協委員潘春良撰寫提案稱,按人口計算,我省每38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這一水平低於國內北京、南京、江蘇、浙江等一些發達省市,與美國、瑞士、澳大利亞、法國等國家差距更大。同時,全省公共博物館還存在基礎設施和安防、技防設備普遍陳舊落後,導致不少珍貴的明清藏品,苦於展覽條件差、安防設施落後而無法與廣大觀眾見面。
省政協委員白淑賢對此也有懮慮,白淑賢委員稱,北方劇場是哈爾濱較具規模的大劇院,地處繁華地帶,但是由於其起建時間較早,劇場的一些設施設備已陳舊、落伍,場地面積尚未形成規模,已經無法滿足一些大型演出、對外參觀的需求,不能『與時俱進』。
![]() |
資料圖片:北方劇場
【委員視點】經費投入不足 運行機制缺乏創新
以博物館事業為例,潘春良委員在分析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時指出,經費不足是制約文化場館改造建設的原因之一。全省公共文化事業經費普遍不足,資金缺口較大。據統計,『十五』以來,博物館事業專項經費累計缺口達千萬元。
文化事業缺乏發展意識,缺少理論和法規支橕也是原因之一。思想不解放,觀念太陳舊,缺乏新理念、新機制、新舉措,缺少深層次理論研究。特別是博物館行業缺少完善的法制保障,國家、省都還沒有出臺關於博物館的專項法規、博物館行業標准和規章制度建設比較滯後,博物館建設與發展還沒有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第三個原因是運行機制缺乏創新。從外部環境看,政府對文化事業的經費投入不能完全滿足其發展需要,制約了文化場館向社會提供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影響其功能發揮和效益實現。從內部環境講,陳舊的管理方式不能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造成大量人纔外流,工作人員積極性不高,直接影響事業發展。
【委員視點】加強文化場所建設讓高品位文化場所遍地開花
潘春良委員建議,像博物館、紀念館這樣的重要公共文化設施單位,亟待加強建設。並應向全社會無償地敞開國有公益博物館大門,在全省范圍內逐級分期分批實行免費開放。建議政府要提供實施全部免費開放後的經費保障。各級財政要保證公益性博物館實施免費開放後,設施運轉和進行管理、維護的經費投入力度,為全面免費開放工作提供切實的經費保障。
遲子建委員認為,應將文化場所建設成傳播文化、宣傳我省良好形象的載體,加強群眾文化的引導,改善我省文化建設現狀。
張顯友委員和劉淑珍委員建議,農村文化設施建設應有規劃分步驟地推進,鄉、村綜合文化站、綜合文化室建設要符合農村發展的實際和農民的現實文化生活的需求。注重文化設施的內涵建設,充分發揮設施功能作用,對於出現的擠佔、變賣文化用房的現象必須立即糾正,限期收回。應利用文化場所做文化傳播,如搞『音樂世家比賽』、『讀書報告會』、『特長比賽』、『卡拉OK比賽』等,調動農民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