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張立等人大代表建議:東北大米優中求『優質』
2008-01-29 09:54:15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劉偉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月29日電 黑龍江省是東北和全國粳稻種植面積最大的省份,稻米在全國乃至世界稻米市場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近幾年來,因稻農盲目追求高產,加之品種選用不當,我省水稻出現了『賣糧難』等諸多問題。2008年水稻價格繼續走低的態勢更為嚴重,人大會上,齊齊哈爾代表團張立等代表聯名向大會提交了關於黑龍江省水稻產業發展的建議。

  現狀低迷的稻米產業

  2007年,黑龍江水稻產量達1600萬噸,與2006年同比產量提高了15%。但因米質較差,俄羅斯限制進口大米等原因,致使水稻價格一路走低,僅有個別米廠和糧庫小量收購,以往南方客商大量收購的現象也幾乎不存在。

  張立等代表認為,雖然國家水稻保護價每公斤1.5元,但由於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及人工、租地等費用一路攀昇,農民收效甚微,甚至出現賠錢的情況,這使稻農因效益低紛紛放棄種稻,稻米產業一度出現低迷勢態。

  原因措施不利缺乏競爭力

  栽培、耕作措施不利,缺乏科學種植理念,土壤板結現象十分嚴重。黑龍江一直以來以土地肥沃、有機質含量高而著稱,是世界僅有的三大黑土層之一,具有優越的種植基礎。但伴隨幾十年的開墾種植,大量單一的施用肥料,不翻不旋不深松,白茬越冬,造成了水稻土壤的嚴重板結,有機質含量由初始的8%~9%下降至1%~2%。甚至有些地區出現土壤沙化現象。

  耕作技術、機械更新緩慢、機械化操作程度落後。直到現在,許多稻農仍然在延續十幾年前的栽培方法,大部分農村從播種、插秧、施肥噴藥、收獲全部采用人工操作。由於人工操作上的不定性,必然會導致水稻發生藥害,出現稻瘟病等現象,減產是必然的。

  稻米品質由於較低,缺乏國際競爭力。我省稻農盲日的追求產量,忽略品質的種植理念,栽培技術措施不科學,是導致我省水稻米質呈逐年下降,缺乏市場競爭力的客觀表現。

  建議四招破解『賣糧難』

  為解決稻農的『賣糧難』,代表們建議:

  加速提昇水稻米質進程,擴大優質米種植面積,強化品質意識。可借鑒日本政府關於提昇米質控制產量的措施,根據市場的實際需求、水稻種植面積,在充分調研基礎上嚴格控制個別稻農隨意『水改旱、旱改水』行為,確保生產出的水稻具有廣大的銷售市場。此外,農資部門應加大重視『優質米品種』選育的科研投入,育種人纔的培養力度,加快優質米、優良品種的選育速度,使水稻米質不斷提檔昇級。

  努力提高農業生產機械化程度,解放勞動力。投入專項資金,增強農業機械化科研實力,爭取研究出先進實用的農業機械;積極引進國外的先進農業機械;農民由於收入較低,購買力弱,政府可提供農業機械專項補助金,減輕農民負擔。

  加強對土地耕翻措施的管理,改良土壤,這樣有利於提高土壤保肥保水能力,改善封團粒結構;標杆還田,增施有機肥、生物肥,有利於改善土壤,確保黑土層有機質含量,有利於糧食產量穩中有增。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