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31日電 日前,衛生部婦社司發布《社區衛生工作管理制度》(試行稿),期望每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應建立以家庭為單位的居民『健康檔案』。但記者從哈市各社區了解到,眼下很多居民所知的健康檔案都是藥品、保健品經銷商通過量血壓、稱體重、搞講座等五花八門的義診活動建立的,但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正規健康檔案的居民並不多。
家住道裡區的王大娘患有多種老年性疾病,所以看到有社區免費義診之類的通知總要邀上老鄰居去參加。王大娘說,她也分不清活動是哪兒組織的,反正每次參加的糖尿病、心髒病、高血壓等義診活動都說是社區組織的,到現場後檢查的項目幾乎都是量血壓、稱體重,聽心跳,然後讓大家填資料建檔案,說是便於日後跟蹤回訪。『每參加一回都要填一張表,當時也不明白是咋回事。』王大娘粗略地算了算,自己填過的所謂健康檔案有八九種之多,上面填寫的內容無外乎姓名、年齡、家庭住址、電話,有何種疾病等,後來義診者經常打電話回訪,沒想到多半是推銷藥品的。
據了解,眼下在各社區,和王大娘有同樣經歷的居民不在少數,參加過義診活動的老人幾乎都建立過類似的健康檔案。據社區乾部們講,居民經常投訴,反映自己建檔後被賣藥者頻繁打電話騷擾。現在很多賣藥的商家都打著社區的旗號,以義診和建立健康檔案為名留下居民的聯系方式,以便日後推銷藥品。
據道裡某社區醫院齊院長介紹,現在每個居民區都有自己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正規的居民健康檔案都要到這裡建立,健康檔案的內容主要包括每個人的生活習慣、既往病史、診斷治療、家族病史、油鹽攝入量等情況及歷次體檢結果,共有幾十項。眼下一些商家為居民所建立的檔案就是一張聯系卡,簡單填寫上居民的自然情況和用藥情況,都是以銷售藥品為目的,居民根本無法享受到優惠看病吃藥等好處。
齊院長說,衛生部明確提出社區衛生服務要由全科醫生、社區護士、預防保健人員組成社區衛生服務健康管理團隊,分片包乾,與社區居民簽訂《社區家庭健康服務合同》,開展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提供主動上門服務、追蹤隨訪。未來居民的健康檔案信息要與大醫院病歷系統聯網,實現大小醫療機構共享居民健康檔案,從而實現對居民健康信息的動態監控和管理,並不是量一次血壓、稱一次體重、填一張表格就形成健康檔案,居民要注意識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