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闖關東》熱播,山東籍黑龍江人『尋根』成熱點
2008-02-04 06:24:10 來源:東北網-新晚報  作者:張非非 胡 玥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2月4日電 2008年新年伊始,中央電視臺第一套節目黃金時間上演的52集電視連續劇《闖關東》,在全國掀起了收視熱潮。據報道,截至1月20日,該劇前38集平均收視率高達7.78%,最大市場份額達27.5%,即全國超過1/4開機的電視用戶在看《闖關東》。在該劇的故事發生地東北三省及華北等地,收視率尤其火爆。業內人稱,該劇的收視率已超過了此前最火爆的弘揚山西人精神的《喬家大院》和講述老北京人故事的《大宅門》。

  有人認為,山東人向東北的大移民,對我們這個國家帶來的重大影響,只有美國當年向西部墾荒大移民纔可媲美。

  八成龍江人有山東『基因』

  據有關部門介紹,黑龍江的人口主要成分源自外來移民。清末黑龍江地區人口已達到300多萬人。在這300多萬人口中,除了少數土著居民外,大部分是關內北方各省的漢族移民。

  清代進入東北的移民主要來自山東、河北。山東人『泛海』,河北人『闖關』,從兩條路線向東北大移民。據清末的統計,關內北方各省農民平均離村人口估計在10%左右。『進入東北的移民以山東人最多,其次是河北人,再次是河南和山西人』(見《東北史研究》第1輯)。『泛海』和『闖關』來的山東、河北人,起先定居於遼河流域,至嘉慶和道光年間已大量進入黑龍江地區。據估計,此時約有2000餘萬山東等地移民來到東北。

  民國時期、日偽統治時期和解放後,山東人又分別數次大規模向黑龍江地區移民,其人數甚至超過了清代。據統計,目前黑龍江人中,約80%人的『基因』與山東有關。

  山東『老客』當年聲名顯赫

  毫無疑問,今天的黑龍江人以其豪爽、開朗、仗義、吃苦耐勞為人稱道。特別是哈爾濱人的大氣,更被外地人所推崇,這些都與山東『基因』密不可分。

  據當年的《哈爾濱晨報》於1927年調查:『移民中最多者為山東沂水、黃縣二地,其他日照、莒縣、濟寧、臨沂等地次之。』從1931年到1945年,日偽統治時期黑龍江地區人口約為1100萬,其中人口自然增長僅26萬餘人,而這期間來自山東等地的新移民達470餘萬人。

  這期間,主要來自山東的移民使哈爾濱各行各業高度繁榮起來。當時哈爾濱最繁華的地方,全市開埠之區是道外,而道外第一條被命名的大街———正陽街(今靖宇街),就得名於山東人。上個世紀初,光緒末年(1909年),山東掖縣苗家鎮鐔家村人宋文治從北京來哈開辦『京都正陽樓』,原址在今天道外北三道街與靖宇街拐角上。文獻記載,當年的正陽街就是依據當時買賣最紅火的『京都正陽樓』而命名的。『正陽樓』創始人宋文治的孫子、現年70多歲的宋廣慶告訴記者,當年哈爾濱『百行百業』的創辦人幾乎都是山東人,如在道外南二道街和南三道街,就有二三十家老商號,其中著名的『同義福』、『大昌興』、『仁和永』、『益昇隆』等都是山東人開辦的。

  當時道外一帶的飲食服務等商業,針對的主要消費者也均為山東人。1910年從河北闖關東到哈爾濱的佟玉新,在道外開了一家『老仁義』餃子館,賣地道的山東口味牛肉蒸餃,回頭客幾乎都是山東老鄉。

  開拓黑土地融為龍江人

  山東省政府駐哈辦事處副主任米海威,很早就關注『山東人闖關東』,2003年他向山東省有關部門申請《山東人闖關東》這一研究課題得到重視。碰巧,同年山東省政府、山東省委宣傳部決定拍攝電視劇《闖關東》再現山東人闖關東歷程,5年後,電視連續劇《闖關東》轟動關裡關外。

  著名農墾作家鄭加真回憶,1958年,他參加抗美援朝後隨10萬名復轉官兵來到北大荒,官兵中八成是男性。為了調配男女比例,加快開墾北大荒,僅1959年就一次性動員6萬名山東農工來到黑龍江。鄭老回憶,這些人多是十八九歲中學生,濃濃的山東口音聽起來特別親切。在『北大荒』歷史上,山東青年是職工隊伍的重要基石。他們的後代以及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從山東不斷湧入的一批批新移民,與較早的山東移民後代一起構成如今黑龍江的主要人口。

  在此,必須正視的一個現實是,這些黑龍江人,其『山東基因』在許多方面都發生了變異。

  據哈爾濱市公安局戶政處最新數字統計,目前哈爾濱市8區10縣市,祖籍填寫『山東』的人數僅155萬人,只佔哈爾濱市總人口的15.76%,與哈爾濱市大多數人口『基因』源自山東這一事實不符。原來,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很多祖籍山東的哈爾濱人,已把腳下這片黑土地當作自己『生命的源頭』,『基因』發生了變異,對『祖籍』認同感淡漠。

  省農墾總局新聞中心主任徐國春,是出生在黑龍江的第二代山東人,他愛人也是山東籍哈爾濱人,他們一直與山東親戚保持來往。幾年前老徐隨愛人回山東老家探親,第一頓飯,愛人的老姐端上來四樣菜,老徐吃不習慣,剩了不少。下頓,端上來的還是這四盤剩菜,這讓老徐覺得挺不舒服。『在東北,這樣待客,會被認為不「講究」,但在山東老家,這是勤儉的表現。』像老徐這樣生長在黑土地上的山東人後代,普遍對『山東基因』的認同感越來越淡漠。

  日前,記者采訪了米海威。他早飯吃了大蔥,嘴裡有濃濃蔥味。有人說愛吃大蔥的山東人,不但把愛吃大蔥的習慣傳給了東北,也把大蔥一樣直來直去、一清二白的爽快性格傳承於此。米海威認為,時下的山東人與黑龍江人的差異確實很大,『在黑龍江能見到比山東大漢還熱情豪爽的東北漢子,能吃到在山東很多地方都見不到的正宗山東包子。』

  多元影響帶來『基因』變異

  有人認為,『洋味兒』參與塑造了哈爾濱人,以博大胸懷接納外來者的黑土地改變了生活在黑龍江的山東籍人。

  市供排水集團的一位84歲離休老乾部回憶,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道裡有個八雜市,裡面大部分是做買賣的山東人。一些山東人為了與洋人做生意學會了外語。這些人接受了洋人的一些生活方式,穿洋裝,甚至出入洋人的聚會。哈爾濱人,一個以漢滿文化為主體,並受到俄日文化強烈影響的新種群,在南北文化、中西方文化融合後,表現出新的語言、風俗、審美、處事習慣和思維方式,形成哈爾濱人獨有的豪氣、洋氣、大氣等品質,這足以使哈爾濱人體現出鮮明的『基因』變異。

  出生在1954年、現在媒體工作的劉先生告訴記者,他的祖父和父親當年都是闖關東過來的。小時候,他在家裡聽的、說的都是濃濃的鄉音,可出了家門,他就只說普通話。當年劉先生的父輩選擇配偶只選山東同鄉,但到劉先生這一代就沒了這個『習俗』。

  固守傳統的山東移民後代,很快發生了『基因』變異,原因何在?有人認為,當年闖關東的不光有山東人,還有河北人、山西人、湖南人、江浙人。這些早期移民交織在一起,從事勞工、小商販、跑腿子等社會底層生活,形成了廣泛的市民基礎,而生活在道裡和南崗的殖民群體,仍發揮著一定的影響力。來自大江南北的文化習俗在此交融,西方外來文化也猛烈衝擊山東人的觀念和傳統,這些本身就帶著『闖』的精神的山東人,逐漸就發生了變異。尤其在城市社區裡,山東人強烈的老鄉觀念開始淡化,在哈爾濱這座移民城市獨有的歷史土壤上,很快產生了新的種群特點。

  詮釋闖關東

  多年致力於關東文化研究的學者董鴻揚認為:早期『闖關東』的山東移民,體現出一種篳路藍縷的創業精神,使荒原變良田。這種力闢榛莽的土地開發精神內含一種反傳統性,突破了守鄉戀土的傳統觀念,在不自覺中創造出一種文化新質;對於時下的東北人來說,打破長期計劃體制下形成的陳舊觀念,克服等、要、靠思想,就要繼續發揮歷史上『闖關東』的山東人敢闖、敢承擔風險、勇於創造並接受變化的可貴精神,這樣纔能創造並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責任編輯: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