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點擊2008年中國百姓理財關鍵詞
2008-02-10 08:13:07 來源:新華網  作者:呼濤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新華網哈爾濱2月9日專電 題:點擊2008年中國百姓理財關鍵詞

  在貨幣政策從緊的2008年裡,在境內外多元理財產品的選擇中如何彰顯『價值投資』理念,考驗著中國百姓。

  上海浦發銀行哈爾濱分行高級理財經理、國際金融理財師李智海說,理財已經成為公眾的『必修課』,雖然退休老人的閑談中也會閃現以往只有經濟學教授纔討論的CPI話題,但在眾多理財產品中『找到熟悉並適合自己的』纔是對心智的考驗,而正確的理念更是方向的引導。

  風險:離自己不再遙遠

  2008年是貨幣從緊的一年,百姓只要炒股、買基金就能賺錢的神話不再輕易實現。老百姓忽然發現,一再強調的風險離自己不再遙遠。

  盡管『理財元年』的准確說法尚無定論,但確定無疑的是,越來越多的普通中國人在2007年中開啟了理財之門。也是這讓人歡喜也讓人懮的2007年中,更多的普通人在理財中享受著成長的苦辣酸甜。股票、基金、房產等傳統產品自然被反復琢磨得津津有味,以往只有經濟學教授纔討論的CPI、權證、黃金交易等詞匯不斷從普通百姓的閑談中蹦出。

  新年迎面而來的股市大調整,人們驚慌地打開賬戶,發現自己的基金和股票飛速縮水,投資境外的QDII產品更是損失慘重。受市場調整的影響,券商集合理財、投聯險等許多理財產品也出現了或多或少的虧損。甚至包括各種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隨著它們陸續到期,發生零收益或負收益也將不再是新聞,投資者平靜地接受了『理財不等於永遠賺錢』。

  2008年,以往不問究竟看人排隊就買理財產品的時代已經過去。『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這句話被各種媒體傳播了成千上萬次,如若不信,切身的經歷肯定會讓您刻骨銘心。

  期貨、黃金、保險:投機與保障之間

  有業內人士指出,期貨和黃金是性質截然相反的兩種產品。對普通公眾而言,期貨是高風險的投機型產品,需要有發達的商品市場和金融市場;黃金則是一種保障型理財產品,能賺差價也能當『家底』用,是保值的好選擇。2007年底的黃金期貨推出和金價連創新高,將這兩種產品緊密地聯合起來。一些原來少人問津的紙黃金、實物金交易也活躍起來。這些產品將和股指期貨一起,豐富投資品種,讓百姓也有了更多的產品可以選擇。

  『消費昇級』也帶來了保險的旺盛需求。更多中國人富了以後,開始認真地思考當自己出現意外時,如何來減少對個人尤其是家庭生活的衝擊。這時的保險類產品需求將會大增,人們在規劃理財時,既要考慮投資收益,也要關注家庭的意外風險。以往百姓關注保險,更多的是『三險一金』『交強險』等傳統保障。有業內人士預測,2008年,商業性的壽險、財險、投資性保險以更快的速度走進更多百姓的生活。

  多元選擇先要『認識你自己』

  如果以『激進型』『保守型』和『穩健型』劃分投資者類型,認識自己、認識理財產品並進而作出投資選擇纔是理性的投資之舉。

  黑龍江省金融學會理事、高級經濟師張立國建議,單身人群尤其是具備投資經驗的『激進型』投資者可以多元選擇並長線持有。這類群體積累資金仍可嘗試股票基金。長線投資指數型基金的人群以單身為主,由於這部分群體處於資金積累階段,尚無更多的家庭負擔,因此在謹慎樂觀的市場中仍值得一搏。

  『保守型』群體則避開風險來保本。業內人士提醒,新婚族、退休老人多數適合作為理財人群中的『保守型』投資者。有計劃在近期結婚、生育小孩的年輕人以及老年人,應慎重對待可能面臨的市場風險,投資方向以保本為主。

  『保守型』群體可以根據情況選擇短線投資銀行保本類產品,債券型或貨幣型基金,打新股產品和信托產品。其中,處於家庭成型期的年輕人因為買房、結婚和生育子女對資金需求多,可短線投資銀行保本類的理財產品。同時,那些子女已工作、處於退休養老階段的老年人不需要過多承擔家庭經濟負擔,但抗風險能力弱,也不適合進行風險投資。他們則可以考慮購買債券型基金或貨幣型基金,打新股產品和信托產品也不妨一試。

  對於穩健型投資者,建立完善家庭保障體系則成為理財的關鍵。對於擔任家庭重負的社會『中堅』人群來說,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應建立完善的家庭保障體系,為子女成長和自己未來退休做准備。因此,在新年之際,他們的投資應當以穩健為主。

  財產性收入:理財心裡更有底

  中國富了,老百姓富了,百姓自己知道,全世界都知道了。

  老百姓手裡有積累了,也要想著怎麼讓錢再生錢了。幾十年靠勞動取得收入的人們忽然發現,原來深藏在銀行的家底原來也可以掙錢,這其實就是投資,投資的收入也就是財產性收入。

  如何取得財產性收入?在太多的選擇面前,手裡拿著錢的老百姓又陷入深深的困惑。買股票,在波動面前,敢拿多年的血汗去搏的人的確不多;買基金,幾百只基金看名字如何判斷好壞;買保險,簽厚厚的保險合同,要比簽借款合同還要緊張,誰能告訴合同裡寫的是什麼呢;買各類機構的理財產品,太多的專業用語,百姓仍不清楚產品到期後會是什麼結果。

  如何順利地實現財產性收入,百姓們不能指望著運氣好買到好理財產品或完全依賴理財師,這需要一個制度性的保障。

  2007年快速發展的股市給了人們關於財產性收入最直觀的感受。2008年,中國百姓對於如何提高財產性收入比重,提高理財成效,還需要有更理性、更科學的考量。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