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15日電 『天府之縣』寶清是一個傳統農業種植大縣,是全省重點商品糧生產基地縣之一,縣屬耕地面積240.1萬畝。2007年,寶清縣在遭受嚴重夏旱的情況下,糧食總產量實現58.4萬噸,同比提高5.4%,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4799元,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
建基地,擴規模,切實增加糧食總量。寶清縣緊緊依托地域優勢、自然條件和農民的種植經驗,通過建立生產基地,不斷擴大糧食生產規模,增加了糧食總量,促進了糧食產業的發展。2007年,全縣共建立大豆、水稻、玉米、雜糧雜豆四大標准化糧食生產基地總面積199.6萬畝,落實糧食作物綠色食品種植基地面積100萬畝。落政策,定目標,大力發展優質糧食生產。寶清縣委、縣政府成立了糧食工作領導小組,認真落實『一免兩補』惠農政策,全縣共落實糧食直補面積240.1萬畝,發放糧食直補款5439萬元,良種補貼款488.5萬元,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2007年,全縣落實糧食作物種子繁種面積8萬畝,保證了明年糧食生產良種的需要。全縣糧食作物主推及專用品種推廣面積達到100%,良種應用率達到100%。
提質量,增效益,全面實施標准化生產。寶清縣采取建立農業標准化示范區、培育標准化示范戶等方式,狠抓農業投入標准、農時標准、整地標准、播種標准等關鍵環節,編寫了《寶清縣主要農作物生產技術標准》印發到鄉鎮、村屯。農業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引導農民實施標准化生產。2007年,全縣共建立糧食作物農業標准化示范區25個,其中國家級2個,省級2個,市級3個,示范區農戶人均增收1500元。全縣共建立標准化生產基地40個,全縣240萬畝耕地面積全部實施標准化生產。強農藝,興科技,積極推廣應用農業新技術。寶清縣始終堅持科技興糧戰略,堅持良種與良法相結合,大力推進模式化栽培,發揮科技增產增效作用。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技培訓工作,推廣先進的糧食生產技術,努力提高糧食品質,實現了寶清縣區域內品種的統一化、專用化和優良化。
抓市場,搞營銷,促進糧食加工轉化。為切實保護農民利益,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種糧豐產不豐收問題。寶清縣一方面建立了糧食批發市場,鼓勵糧食收儲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購銷大戶和農村經紀人參與糧食營銷活動,同時積極發展糧食外貿出口,創匯額達1370萬美元。另一方面積極搞好糧食加工轉化工作,增加了糧食的附加值。同時,大力發展畜牧養殖業,通過過腹增值提高了種糧的經濟效益。
增投入,打基礎,努力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寶清縣在財政資金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制定了糧食生產扶持政策,增加了糧食生產投入。2007年,全縣共投入糧食生產扶持資金1918萬元,投入1300萬元用於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機化建設得到加強,已組建農機合作社11個,全縣農業機械應用率達到90%以上。
抗夏旱,奪高產,確保大災之年糧食總產不減。2007年,寶清縣遭受了嚴重的夏旱,全縣受災面積192.6萬畝。災情發生後,寶清縣委、縣政府向全縣發出了『全縣人民總動員,眾志成城抗夏旱』的號召,並確定了『保糧食作物、保水田、保種子田、保科技示范園區』的工作思路,加大抗旱資金投入,組織科技人員下村指導、搶修灌溉工程,應用節水灌溉技術,集中全縣力量開展抗旱救災工作,全縣3038眼抗旱機電井全部啟動,每天出動抗旱人員平均達1.8萬人次,車輛1.2萬餘輛,澆灌總面積達到145萬畝。共投入1605萬元抗旱資金,共維修抗旱機電井1500眼,新打抗旱水源井915眼,購買人工增雨火箭彈和防雹彈1050枚,下擺抗旱柴油500噸。通過全縣上下的共同努力,寶清縣實現了大災之年奪豐收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