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17日電 除夕夜,剛過午夜1時許,外面的鞭炮聲便幾乎停止。家住道裡區共樂小區的周大媽,吃過除夕夜的餃子,就和老伴兒舒舒服服、安安靜靜地入睡了。從1999年春節哈爾濱市區開始實行煙花爆竹『限放』規定以來,周大媽也就近兩年除夕夜纔能睡著覺,以前她總是被沒完沒了的鞭炮聲擾得徹夜難眠。64歲的周大媽說:『現在人們放鞭炮比以前理性多了。這東西就是個傳統習俗,沒完沒了地放,實在是沒必要。』
記者從哈爾濱市鞭炮煙花專營有限責任公司了解到,幾年來哈爾濱市春節期間煙花爆竹的銷售額呈逐年縮減態勢。5年前,哈爾濱市鞭炮的年銷售額為1000萬元,今年到目前為止煙花爆竹的年銷售額為800萬元。過年放鞭炮,這個在中國沿襲了幾千年的傳統習俗正在發生著悄然的變化。
重點時段之外鞭炮聲稀疏
除夕夜,初一、初五一早,節後上班第一天,正月十五,這是現在人們燃放煙花爆竹的幾個『重點時段』。『留心一下,你就會發現除了這幾個時段,街路上、小區裡就很少再聞鞭炮聲了。』住在復華小區的方阿姨也和周大媽一樣有相同的感受。說起過年燃放煙花爆竹方阿姨的感觸頗深。平時就熱衷剪報的方阿姨家裡至今還留存著兩張報紙,一張是1994年12月8日的《哈爾濱日報》,報道了《禁放煙花爆竹依法嚴管嚴罰》的新聞:從1995年1月1日起,哈爾濱市區內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另一張是1998年10月30日的《哈爾濱日報》,上面有市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經過表決,作出關於批准《燃放煙花爆竹實行市區限放而不禁放和修改有關法規的議案》的決議。
方阿姨對記者說,她本人對於燃放煙花爆竹沒什麼興趣,當初禁放時,她特高興,既環保又安全。『後來「禁放」又改「限放」了,因為很多市民提出「禁放」斷掉了中國幾千年的傳統習慣,讓過年沒了「年味兒」。我記得1999年的春節,是「禁」過了幾年之後的開禁第一年,好像所有的人都在放鞭炮。那時我們家還沒換成塑鋼窗,除夕夜就感覺窗戶都被震得直晃,從窗縫裡都能透進火藥味。「開禁」的那些天裡,鞭炮聲一直不斷,我老伴神經衰弱,過年期間沒睡上一宿好覺。初一一早我出門去拜年,我們院裡一片紅,空氣裡到處彌漫著鞭炮味,嗆得人呼吸都困難。但是這兩年不一樣了,人們再不像前些年那樣「沒命」地放了,我的很多朋友家也就是買上一兩掛鞭「意思」一下,很多人根本就不放,或是一兩個「二踢腳」解決全年問題了。』
鞭炮攤主行情預測出偏差
香坊區六順街上的鞭炮攤主老付經營煙花爆竹7年了。老付說今年他從鞭炮公司進了兩萬元左右的貨,按常規到除夕夜應該銷售過半,但是今年過了初五他纔賣出了四成。『今年的「行情」不好,大量剩貨是必然的了,只能存到鞭炮公司的庫裡,明年再銷了。』老付說。
老付告訴記者,今年他的剩貨主要是一些價格較貴的10萬響以上的『禮炮』。以前這樣的『大部頭』很多居民家裡都買,50萬響的要兩個人纔能抬動,市民也樂此不疲,有開車來拉的,有僱三輪車往家運的。但是今年這種『當量』的鞭炮除了賣給了幾個開店的商家外,大都剩在了手裡。反倒是1萬響、3萬響的『大地紅』成了熱銷的品種。
據哈爾濱市鞭炮煙花專營有限責任公司的工作人員介紹,現在節後第一天開門營業的商家成了鞭炮市場的主要消費者,燃放氣勢也有趕超除夕的態勢,因為商家圖的是『紅紅火火』,要的是一個開門營業的聲勢。普普通通的市民們,對於燃放煙花爆竹已經很『理智』了,一些過去只是小朋友纔放的小禮花、彩明珠一類的『小玩竟兒』,現在更受市民青睞。
少放鞭炮環保環衛都省心
過年燃放煙花爆竹是中國的傳統,煙花增加了節日的色彩,爆竹使人們有了驅邪的力量和祈福的通天渠道,人們甚至把燃放煙花爆竹產生的硝煙稱為『年味兒』。但是煙花爆竹給環境帶來的污染也是不容回避的。記者從市環保局了解到,燃放鞭炮時會釋放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有害氣體,空氣中的氮氧化物是平時的5到7倍,並含有大量的金屬粉末,高濃度的氮氧化物會給人體的神經、呼吸系統造成傷害。此外,燃放鞭炮所發出的聲響,也屬於噪聲污染的一種。據介紹,單個閃光雷爆炸時噪聲至少在130分貝以上,比巨型飛機的起飛聲還要響。每年春節鞭炮『開禁』期間,哈爾濱市的空氣質量就會明顯『惡化』,這與市民燃放煙花爆竹有直接的關系。但是隨著近幾年市民燃放鞭炮的數量減少,哈爾濱市節日期間的空氣污染指數(API)在遞減,城市空氣質量在好轉。
道裡區清潔大隊二中隊環衛工人韓佔榮告訴記者,每年大年初一的凌晨1時,就是他們的上班時間,長年如此已經成了不成文的規定,任務就是集中清掃除夕夜的鞭炮碎屑。韓佔榮說,剛剛『開禁』的時候,由於燃放量大,除夕夜的碎屑沒等清完,初一一早的就跟上了,從大年初一1時乾到12時是經常事。今年除夕的鞭炮碎屑在初一凌晨4點多就基本掃完了,工作量只有以前的一半。『現在大家少放一點,我們的工作量也能輕一些,既環保又環衛,多好!』韓佔榮說。
燃放煙花爆竹是中國傳統習俗,保護環境、減少噪聲、提高空氣質量是當代人的新理念。這一對矛盾的事物在沒有法規硬性規范、沒有政策進行乾預的情況下,被市民們悄然地、自覺地進行著對接———在沿襲傳統習俗的同時,更多地考慮到了環保;在不失過年喜慶氣氛的同時,更多地想到了健康和安全。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專家趙瑞政說,這種悄然的變化雖然直觀地反映出市民的環保、健康、安全意識的提高,同時也體現了市民的整體素質、科學觀念、節約意識等綜合素質的提高,這是整個社會進步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