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舊)科技·衛生
搜 索
我國肝癌發病率佔全球45% 遠離肝癌需要健康生活
2008-02-20 16:36:35 來源:東北網  作者:孫理 杜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2月20日電(孫理 記者杜筱) 早傳出病危消息的沈殿霞2月19日在瑪麗醫院因肝癌病逝,終年60歲。據報道,近年受肝癌、膽管炎及糖尿病等病魔折騰、病情經常反復的沈殿霞曾接受肝癌手術,並且在去年出院後不注意節食,依然暴食,此次入院前一天連吃6只大閘蟹,導致肝功能無法負荷,纔會昏迷就醫。

  記者就肝癌的發病因素及防治的問題采訪了哈醫大附屬腫瘤醫院內科八病房主任張艷橋教授。據張教授介紹,我國是肝癌發病大國,發病率佔全球的45%,高發年齡40-50歲。由於其起病隱襲(40%診斷時沒有癥狀),因此早期診斷率低,確診時多數已達到中晚期, 5年生存率低僅2%-16%。因為我國是乙肝發病大國,乙肝病毒感染者佔人口的十分之一,這些病人肝癌的發病率比普通人群高上千倍。

  工作生活的壓力都壓在了肝上

  工作勞累、精神緊張、經常熬夜的人士罹患肝癌的比例正在逐年上昇。張教授說,肝髒是人體最敏感、脆弱的器官,勞累、熬夜、酗酒都會傷害肝髒。工作緊張、精神壓力大的人,長期處於亞健康狀態,造成免疫力低下,這種長期的傷害會轉化成慢性肝損傷,容易導致肝癌。酗酒、吃發霉花生和過期植物油等不良生活習慣也可使肝癌的發生率增加。

  早期肝癌癥狀不明顯

  張教授收治的肝癌患者大多是晚期,這與肝癌發病的過程有關。肝癌的癥狀在早期很不明顯,甚至患病後較長時間毫無不適感覺,病人不會主動到醫院就診,待病情發展到一定程度纔會逐步產生肝區疼痛、食欲下降、疲乏無力、日漸消瘦等癥狀,給早期診斷帶來困難。何況肝癌癥又大多發生在慢性肝炎、肝硬化的基礎上,所以很難依靠這些癥狀來診斷肝癌。到肝癌晚期則會有黃疸、腹水、嘔血、昏迷等表現。肝癌病人的上腹部常可摸到巨大的腫物,但此時已到中晚期,甚至已向肺部等處轉移。

  肝癌治療手段逐步增多

  現在肝癌的治療手段很多,過去提到肝癌的治療主要以切除為主,很單一,況且晚期肝癌失去了手術治療的機會。現在,很多新的手段用於肝癌的治療,比如肝移植,還有介入栓塞、氬氦靶向治療治療以及分子靶向藥物治療等。新興的氬氦靶向治療(氬氦刀)以損傷輕、療效好、並發癥低等優點受到肝癌患者的青睞。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治療手段各有優點和缺點,也分別有各自的適應證,在選擇治療方案時,應當充分考慮腫瘤的部位、范圍、生長速度、肝功能狀況、年齡以及經濟承受能力等因素,制定療效最佳、副作用最少且適合患者經濟狀況的綜合治療方案,發揮所有治療手段的綜合優勢。如果被告知疑似肝癌,不要急於投醫,更不能亂投醫,應到專業的醫院就醫,以便盡快地明確診斷,制定科學合理的治療方案,接受科學、有效的治療。

  遠離肝癌要控制『三大因素』

  張教授指出,遠離肝癌以下三點很重要:一是預防乙型及丙型病毒感染。慢性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患者肝癌的發生概率比正常人高很多。二是少吃『生猛』海產品。肝癌年輕化,與年輕人越來越多的不良生活習慣有著很大關系。很多年輕人營養過剩、肥胖,早上不吃東西,晚上暴飲暴食,喜歡睡懶覺,這些都是危險因素。這些生活習慣雖然不會直接導致肝癌的發生,但疊加之後就會有患肝癌危險。三是別讓壞情緒壓垮身體。不少人在得知自己感染了乙肝病毒後,恐懼、抑郁,時時擔心肝炎會癌變。假如這種情緒長期持續,就會導致一系列的神經、內分泌和免疫功能的變化,使血液中的抗癌細胞明顯減少,癌變就會真的發生。

  專家建議:高危人群,一年檢查一次肝

  張教授介紹,乙肝表面抗原陽性者、慢性肝炎患者、有肝癌家族史都是肝癌的高危人群,他們應該更加關注自身的健康。

  說到肝病的預防,張教授說,大家都知道要調整生活習慣,戒煙戒酒、保證充足睡眠、飲食避免油膩等等,可是能真正做到的沒幾個,尤其是現在處於工作、生活壓力下的中青年人。所以,除了日常預防之外,處於疲勞和壓力下的中青年人,特別是高危人群,定期對身體進行檢查非常重要,最好每半年做一次肝功能、甲胎蛋白和肝髒超聲檢查,這是早期發現肝癌的最有效方法。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