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22日電 據報道,目前,黑龍江省已經擁有民辦非學歷高等教育機構59所,在校生兩萬餘人,畢業生就業率超過90%,畢業生去向遍及諸多大城市,主要從事翻譯、教師、導游、導購、銷售、外貿、管理、技術等工作。哈爾濱市幾所知名的民辦高校,近年來每年都會接收許多拿著統招專科錄取通知書的學生入校。他們選擇上民辦高校的目的都是為了學到一技之長,得到實際技能方面的培養與鍛煉,有利於今後就業。因此出現了這樣一種現象:沒有國家承認學歷文憑的民辦高校畢業生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成為企事業單位競相爭搶的『香餑餑』。
出現民辦非學歷高校畢業生供不應求的現象,至少有三個方面的因素:一是企業人纔觀正在發生改變。由『高學歷、高職稱就是人纔』的觀念,演變為『能為企業創造效益纔是人纔』的現代人纔觀。學歷不再是職場的王牌。二是民辦高校更新了辦學定位和質量觀念,辦學模式更靈活。『適應市場需要就是質量;在市場競爭中能佔有自己的位置並受到歡迎就是特色』的理念,使民辦高校及時開設社會急需的專業,以滿足社會和市場對人纔培養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三是民辦高校畢業生更加務實,學到的技能更實用,就業心態良好。
從用人單位、學校和學生三方關系來看,大家的觀念都在改變——企業用人觀念的改變,為民辦高校推行個性化的教育、實行差異化競爭提供了根本的保證,也為學有專長的學生找到用武之地提供了平臺;而民辦高校辦學理念的更新和學生就業觀念的務實,則為企業物色適用人纔提供了可能。因此,這是三方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良性互動過程,正是這種互動,激活了教育、就業和用人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