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22日電 曲折的樂業胡同呈『回』字型,太古街、新道街各有一個出入口,胡同裡居住著100多戶居民。早在上世紀50年代,這個胡同裡駐紮著六七支馬車隊,他們都是從外地農村來哈市收糞肥的。如今,胡同裡低矮的民房年久失修,有的民房只能靠鐵架支橕,狹窄的胡同堆放著木板、草筐等雜物,雖然馬車隊早就在這裡消失了,但住在胡同裡的老戶們仿佛還能聽到馬匹的嘶鳴聲。
![]() |
親情溫暖著狹小、凌亂的家 |
61歲的崔鴻榮一家在樂業胡同7號的小屋裡住了40多年。上世紀50年代,崔鴻榮的岳父在樂業胡同花了100多元錢買了間七八平方米的小草房,隨後,崔鴻榮和妻子也緊隨其後,在這裡與其相鄰買了同樣大小房子。草房內的地面較室外低半米多,每次進屋就像是『跳窖』。
崔鴻榮回憶說,這個胡同當年非常寬敞,可以並排跑兩輛馬車。其中一支最大的馬車隊離崔鴻榮家不遠,這支專往肇東運送積肥的馬車隊一共有11個小分隊,一個分隊有4匹馬、2輛板車和6名車夫組成,一年四季往來於哈市與肇東之間。
![]() |
髒水結冰的胡同留下了無盡的歡樂 |
一輛輛的馬車從胡同出發運輸積肥,日積月累地面被碾壓出了兩道一尺多深的車轍。閑暇時,車夫們躺在大屋的火炕上打撲克、嘮嗑、抽煙,聊著聊著就鬧成了一團。車夫裡多數都是和崔鴻榮年齡相仿的老爺們,其中給崔鴻榮印象最深的還是車隊60多歲的老廚師——『老王頭』。老王頭的大鍋飯在胡同裡那可算得上是一絕,貼大餅子的香味整個胡同都能聞到。常到車隊和車夫們打交道的崔鴻榮,也時常有口福品嘗到老王頭地道的東北大鍋飯。
隨著城市環境改造、農業發展,積肥逐漸淘汰了,運送積肥的車隊也解散了。車隊遷出胡同後,很多住房都轉賣給了附近的居民。1980年崔鴻榮所在的工廠提倡『私建公住』,給每個職工發放了1000多元的施工款修建住房。崔鴻榮將自家房屋、岳父所在的小屋及兩家間的小院拆掉後蓋起了使用面積40餘平方米的住房。如今,胡同裡的居民從原來的二三十家發展到了百餘戶,胡同狹窄難行,破敗不堪。
崔鴻榮說,盤腿坐在床上,細數著胡同裡的老戶,老金家、老路家、老高家……留下的老戶只剩下五六家。老鄰居感情深,前兩年對門的兩口子到南方打工,便將房門鑰匙交給崔鴻榮,托他幫忙照看。崔鴻榮每天都要到鄰居家打掃衛生、喂喂魚。聽說這片兒要動遷了,崔鴻榮高興地忙著聯系那些已經搬走的老鄰居,讓他們再回來看看,重新走走胡同裡的小道,否則會留有遺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