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黑龍江省山東商會在哈爾濱進行二次『闖關東』
2008-02-24 07:38:03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章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2月24日電 《闖關東》的熱播,『闖關東』和山東人成了街談巷議的話題。該劇近一半的戲分取自黑龍江,因此吸引了龍江人的眼球。加之,大量闖關東山東人的加入,為黑龍江的開發注入了新的活力,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改寫了黑龍江的歷史。該劇的熱播,在齊魯大地掀起了新的震蕩。

  2005年5月18日,黑龍江省山東商會正式成立,使闖關東的歷史出現了新的結點。如果將歷史上歷朝歷代的闖關東歷史統稱為第一次闖關東,則是一場充滿艱辛跋涉、滿含血淚的血淚史,充滿無奈,目的只為了活命、謀生和生存;而山東商會的成立標志著第二次闖關東的開拔,其意義與第一次闖關東相比已發生質變,是為了發展、合作與共贏。

  山東省政府駐哈辦事處副主任米海威,很早就關注『山東人闖關東』這個移民現象,他也是成立山東商會最初的倡議者。2003年他向山東省有關部門申請《山東人闖關東》這一研究課題得到支持。山東省政府、山東省委宣傳部決定拍攝電視劇《闖關東》再現山東人闖關東歷程。黑龍江省山東商會為劇組做了大量服務工作。

  據米海威介紹,上世紀90年代就曾提出要實施『第二次闖關東』工程,商會成立後開始加快這一進程。號召山東人來黑龍江創業,尋求對俄合作機遇,共謀發展大計。他這樣評價兩省的關系:祖祖輩輩的山東人為開發建設大東北付出了智慧、血汗和生命,廣闊無垠的黑土地以博大的胸懷養育了千千萬萬的山東人。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兩省人民的關系是血脈相承的。

  隨著該劇的熱播,在哈魯商群情振奮,黑龍江省山東商會召集會員在一起展開熱烈討論,再議如何發揚闖關東精神,完成第二次闖關東工程。大家一致認為,《闖關東》將一段遷移史演活了,將山東人的豪爽、朴實憨厚、忠誠、吃苦耐勞、不屈不撓的性格演繹得淋漓盡致。看罷此劇,在哈魯商們認為,在目前浮躁的社會風氣下,老山東人身上那種大氣做人、容人之德,胸懷寬廣地行事做人的風格值得弘揚。該劇不僅給山東人提氣,對全國商人都有現實的指導意義。在未來的發展中,應將這種作風繼續發揚光大,與龍江人一起續寫新的闖關東篇章,實現兩省共贏。記者也隨之走進了這群在哈二次闖關東的山東人。二次闖關東,在哈魯商續寫創業傳奇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與第一次闖關東為了填飽肚子來哈的山東人不同,第二次闖關東的山東人是看好了黑龍江省的人脈、資源、地理優勢,為實現優勢互補,尋求新機遇,謀求更大的發展而來。

  傳奇1

  實在肯乾能吃苦,從廚房『偷』藝『傻』妞到坐擁三家汽車4S店的億萬富姐

  1974年賈秀芳出生在山東,靠著山東人的實在、苦乾、熱誠勁兒,她從一名打工妹一躍成為擁有4家汽車銷售公司,身價過億的富姐,在哈爾濱創造了新的財富神話。

  賈秀芳第一次到哈爾濱時只有14歲。她的父親獨自『闖關東』來哈已幾十年,17歲時,父親沒商量就將賈秀芳的戶口落在了哈爾濱。剛來時,她講的一口山東方言,沒少讓人笑話。開始她靠賣菜為生,後又到一家飯店打工,跟人學做面案,她人勤快,刷碗、切菜啥活都搶著乾。每天5點多鍾就起床和面揉面,一天一袋面,一乾14個小時,累得腰酸背痛,直到現在還落下腰疼的毛病。她告訴記者,她和另一個山東人兩人乾的活後來要6個員工纔乾得過來。那時,沒人明白她為啥這麼『認乾』,她也不理會其他伙計私下的嘀咕『那個傻子咋那麼能乾,就顯她了!』只有她自己明白這是為了『偷藝』,為了日後的發展。因為『認乾』和實在勁兒,她不僅被老板娘賞識,管起了飯店的財務,後來還被她推薦到附近一家汽車廠當起了安警員。這期間,不安分的賈秀芳,利用省吃儉用攢下的錢,兌下一家距離廠子不遠的小飯店,邊站崗邊經營。在站崗時,她發現經常會有人向她打聽『在哪裡買小解放車?』這讓她動起了售車的念頭。結婚後,她被調到廠門口的一家配件商店。在商店,她騰出個地兒,一邊賣貨,一邊銷售小解放。

  賈秀芳生命中的第一桶金在此時出現。那時,個人銷售小解放需要交20萬元的保證金。20萬元,對於當時的賈秀芳而言,無異於天文數字。恰巧,一位外地客商拿著20萬元現金來哈購車,賈秀芳就拿著這20萬元完成了最初的資金運作,交了保證金後,順利提出4輛小解放。生意就以這樣一種近乎奇跡般的方式做成了。接著,銷路打開。別人賣一臺小解放車要賺上千元錢,賈秀芳只要賺幾百元就放貨。她還使出一招:決不讓賣車的人空手走,每次都給買車的人捎上一袋大米,或一桶豆油。山東大妮的做法讓買車者心裡熱乎乎的,後來口口相傳,到她這裡購車的人越來越多。1999年時,她開辦了自己第一家輕型卡車經銷點,一天能賣出幾十臺車,像批發一樣。

  隨後,銷售汽車成了賈秀芳的主業,到如今,她成為博能汽車銷售公司董事長,擁有3家汽車4S店和8家汽車銷售網點,資產上億元。

  傳奇2

  有膽識肯拼搏主動出擊,從技術『工匠』到實現防盜門年產值上億元

  作為闖關東的後代,張善河出生在哈爾濱,在山東生活過一段時間後回哈。山東人有膽識肯拼搏主動出擊的性格在他身上同樣得到體現。

  上世紀90年代初,他在哈爾濱制鍬廠當技術工人,搞門窗設計安裝,當時,他就能吃苦、好鑽研,一個月能賺1000元錢,稱得上是高收入。1989年他到山東青島等地考察一番後,感受到山東人強烈的市場意識,深受觸動,夢想著有一天自己也能創業大乾一場。

  張善河的父親16歲闖關東來哈,1962年憑本事當上正股級乾部。『文革』時老張遭批斗,老張不服一甩袖子不乾了,返身當了工人。山東人的這種倔脾氣遺傳給了張善河。老張認定男孩子就應該闖天下,對兒子的想法十分支持。就這樣,張善河辭職下海自謀出路。開始創業時一路坎坷。他先是和朋友開了一家飯店,經營兩年,虧了1萬多元。後來,朋友建議他從事建築行業,他將目光鎖定門窗。1995年,親戚朋友湊齊30萬元後租房子成立了太平防盜門廠。當時,他自己既當工人,又當技術員,還當廠長,身兼數職,從產品設計、生產到安裝,樣樣親歷親為。

  當年7月份靠朋友幫忙,拿到第一筆生意17萬元非標門訂單。10月份生產完成後,他自己蹬三輪車去送貨。想起當年創業的情景,張善河連稱『太苦了』。別人7點多上班,晚6點多下班,他得5點多就去,半夜回家。冬天,風雪交加,他站在露天陽臺上給客戶安裝門窗,寒風刺骨中打膩子,手凍得通紅。當時,因為沒錢,企業只能算作作坊,設備落後無法更新,導致工期無法保證,質量也不達標,客戶經常讓他們卸下來返工,有時還要被扣款。

  如今,風雨過後見彩虹。靠山東人的執著、吃苦、堅韌精神,他創辦的黑龍江省鑫錨門業有限公司已經取得傲人的成績,企業也步入快速發展的軌道。他在外地設立的第一家辦事處就選在山東,親不親故鄉人,在山東站穩腳跟後,纔有了今天。去年,他新投資8000萬元,建設10萬平米新廠區,年產值已過億元。他的未來規劃是,按照美國防盜門標准進行生產,將來躋身國際舞臺一展風采。

  傳奇3

  忠誠肯吃苦深明大義,開拓黑土地實現黑龍江山東兩省共贏

  『北大荒』是一塊充滿生機孕育希望的神奇土地,資源豐富。加之國家提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山東人正是看好這一歷史機遇來哈投資。

  在山東魯能集團眼裡,黑龍江省寶清縣更是一個『天府之地』,地下擁有80億噸的煤炭儲量,地上擁有60萬噸的糧食年產量,有豐富的森林和水資源,是建設大型煤電化項目的理想之地。魯能集團在放眼全國煤炭資源之時,來到黑龍江雙鴨山市進行調研,受到上至省領導,下至普通市民的熱情接待,每到一處,都有山東人與他們論親排輩,共敘親情,一時間鄉情彌漫。

  最後,無論從親情考慮,還是從集團未來發展大計考慮,2004年,魯能決定進軍黑龍江投資魯能寶清電化工項目,拉開了煤電化一體化綜合開發建設的序幕。該項目是黑龍江省最大的招商引資項目,預計一期總投資195億元,銷售收入62億元,利潤總額32.5億元。項目建成後,將創造出黑龍江省首家千萬噸級煤礦、露天開采、褐煤開發的三個第一。

  李連勝是土生土長的山東人,2004年他被委派擔任魯能寶清煤電化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為了不辜負兩省人民的重托,盡快落實項目論證、實施,李連勝和他的同事們一起拋家捨子獨闖關外。因路況不熟,加上北方冰雪路面,讓他們吃了不少苦頭。僅2004、2005年兩年,就遭遇3次車禍,與死神擦肩而過。哈爾濱到寶清縣530公裡,開車當天要打個來回。為了趕時間,在車內吃方便面是常有的事兒。他的同事曾統計過,300天裡他們每4天就要乘坐一次飛機或火車。

  3年半時間裡,他們拿到國家級批文68個,召開國家級會議46次,組織國家級專家1000多人參加評審論證……日以繼夜的忙碌讓李連勝突發心髒病。作為回報,2005年,他獲得『黑龍江省十大創業明星』稱號。黑龍江人也像對待自家人一樣,以高效、務實的工作回報了山東人的付出。魯能集團總裁曾在集團年終工作會議中稱贊:集團在黑龍江的工作落實推進速度最快。

  山東商會副會長黃東傑告訴記者:與外鄉人到哈投資創業不同,山東口音在龍江大地走哪都好使。鄉音鄉情一起,這種獨有的人脈資源立馬會產生作用,陌生感、距離感消失,信任感產生,雙方下一步合作也很快就有了基礎。投親靠友加之親情鄉情的召喚,讓山東人在黑龍江優於外鄉人而享受到了溫暖,山東人更願意奔哈謀求發展。而黑土地上不可多得的資源也讓山東人看到了資源互補後的利潤空間,這些因素構成山東人第二次闖關東的基礎。

  據黃東傑介紹,在哈創業經商的山東人當以千計,許多人是靠做小買賣、刷碗端盤子、賣菜一點點乾起來的。目前,加入商會的山東人有60餘人,他們憑借山東人的『闖』勁,在第二次闖關東中闖出名堂,如今,在房地產、建材、電器、汽車經銷等眾多領域有了一定的發言權。『闖關東』成在哈魯商新名片,值得龍江人思考據有關部門介紹,黑龍江的人口主要成分源自外來移民。清末黑龍江地區人口300多萬人,大部分是關內北方各省的漢族移民。『進入東北的移民以山東人最多,其次是河北人,再次是河南和山西人』(見《東北史研究》第1輯)。『闖關』來的山東、河北人,起先定居於遼河流域,至嘉慶和道光年間已大量進入黑龍江地區。據估計,此時約有2000餘萬山東等地移民來到東北。民國時期、日偽統治時期和解放後,山東人又分別數次大規模向黑龍江地區移民,其人數甚至超過了清代。據統計,目前黑龍江人中,一多半人的『基因』與山東有關。歷史形成的闖關東,使黑龍江與山東結下了不解之緣。也正因此,該劇在黑龍江纔形成了深遠的影響。

  山東人的到來,既給自身找到出路,拓寬企業發展空間,也給黑龍江人帶來就業、觀念上的轉變。可以說,山東人忠誠、尚義、誠實守信、吃苦耐勞,敢於拼搏的精神,為與山東人有著特殊淵源的黑龍江人重新審視自身提供了一面可資借鑒的鏡子。一位多年致力於關東文化研究的學者認為,對於時下的東北人來說,打破長期計劃體制下形成的陳舊觀念,克服等、要、靠思想,就要學習歷史上『闖關東』的山東人敢闖、敢承擔風險、勇於創造並接受變化的可貴精神,這樣纔能創造並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責任編輯:邱士民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