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糖廠棚戶區:這裡誕生中國首家民族糖廠
2008-02-28 09:35:33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陳海燕 姜雪松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2月28日電 有人說,棚戶區是城市臉上的疤;還有人說,棚戶區是一座城市的活化石。透過棚戶區破敗、髒亂表象,往往可以追索、尋覓、復原城市的『原生態』。在棚戶區走向現代化城區的同時,那些鮮活的歷史將成為城市的永恆記憶。

  隨著哈爾濱新一輪棚戶區改造工程的啟動和松浦跨江大橋的動工,作為哈爾濱最早的人口聚居區之一、與中國民族工業第一家機制糖廠相伴而生的糖廠棚戶區重新引來人們的關注。近日,記者走進糖廠棚戶區進行尋訪。

  現狀 爐渣高出地面1米多

  糖廠棚戶區內的大部住宅都是低矮的平房,曲折狹窄的小路上堆滿著爐渣,還不時可見大垃圾堆,由於爐渣年復一年地堆積,地面已比周圍房子地面高出1米多,有些甚至與老房子的屋檐平齊。

  居住在這裡的糖廠老職工、78歲的聶開順說,他19歲從吉林來哈,就一直在糖廠工作,50年代分到了一間板夾泥20多平方米的房子一直住到現在,最多時住過6口人。老房子沒有上下水,要自己生火取暖,夏天怕雨水倒灌,冬天怕水管凍裂。現在只剩下老兩口在這裡居住,這輩子最大的心願就是早日動遷,住上新房。

  歷史 中國人自辦第一家機制糖廠

  對棚戶區的居民來說,老糖廠的輝煌是他們難忘的記憶。位於松浦鎮的黑龍江省哈爾濱糖廠是中國人自辦的第一家機制糖廠,始建於清末。

  據《哈爾濱糖廠志》記載,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清朝地方官員花翎二品銜奉天候補道李席珍、花翎候選知府王沛霖,為實現『抵制外貨,換回利源』之目的,發起創辦中國民族工業第一家機制糖廠。李席珍、王沛霖主張專集華股,不集洋股,同國人自辦。他們籌集銀元80萬元,從德國進口全套甜菜制糖設備,在松浦建廠,定名為『富華制糖股份有限公司』。3年後,由於資金不足,由清朝東北三省地方政府收歸官營,於1914年竣工投產。

  東北解放後,糖廠於1948年由人民政府接管,1974年改名為『黑龍江省哈爾濱糖廠』,長期雄踞國內甜菜制糖行業大型骨乾企業之列,其生產能力最高達到日加工甜菜2000噸。到1990年,全廠職工人數近3000人。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國家對制糖行業進行結構調整,哈爾濱糖廠因甜菜原料供應不足、生產能力落後而停產,並於2001年實施了政策性破產。

  此後,糖廠廠區被黑龍江科技學院買下,現已成為大學校園。居住區則演化成今天的糖廠棚戶區。

  特點 有時代印記的『拼命樓』

  采訪中,記者注意到,棚戶區內散落著幾座簡易的紅磚樓。據當地居民講,這些樓一共有6座,是上世紀80年代起糖廠陸續修建的宿捨樓,由於這些樓的分配在當時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分別被當地居民稱做『紅眼樓』、『拼命樓』、『乾部樓』、『接高樓』等等,這些名字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色。

  『別看我上了樓,也一樣盼著拆遷。』77歲的當地居民王連奎說,『房子沒有集中供熱,環境也不好,我最大的擔心是拆遷輪不到我們這些樓房住戶。』王連奎曾是糖廠安技科的副科長,當年住上樓曾讓全家欣喜若狂,現在一家5口人仍擠在宿捨樓中一套30多平方米的房子裡,當得知這些簡易樓也在拆遷之列時,王連奎連聲叫好。

  1600戶居民將搬家住進『花園』

  據松北區棚改辦主任賈永福介紹,糖廠棚戶區已被列入松北區今年的棚改項目,拆遷范圍為南起松花江江堤、北至哈呼公路七公裡處、東起糖廠鐵路專用線和科技學院、西至松浦水乾渠。棚戶區佔地68萬平方米,拆遷面積20多萬平方米,拆遷戶數1600戶,其中原糖廠家屬區佔了一大半。

  據了解,居住在糖廠棚戶區中的1600戶居民中,還有近700戶的太陽昇村農民,按照拆遷規劃,他們將迎來人生中兩個大跨越:在住上新樓房的同時轉變為城市居民。

  新的安置房建在什麼地方、怎樣建,這些都是棚戶區居民最關心的事。賈永福介紹,糖廠棚戶區基礎設施差,市政配套不全,房屋破損老化、年久失修,群眾居住水平低,早日拆遷是一項民心工程。由於該地段位處連通道外二十道街的松浦大橋的引橋區,騰出的土地將主要用於橋區和綠化廣場等公共設施建設,因此動遷居民將異地安置,初步選址在臨三環路一處交通方便的地塊。

  賈永福透露,安置小區將是一座綠化率不少於40%,容積率不超過1.4的花園式社區,以松北鎮的前進家園和金星小康社區為參照,新建的安置小區在配套設施及綠化標准上不會遜色於二者。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