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29日訊 哈爾濱市今冬的羊絨產品銷售已接近尾聲,商家又賺了個盆滿缽盈。然而對此現象,省內許多專家卻深表懮慮:羊絨產品熱銷是以犧牲草原為代價的。
據專家介紹,絨山羊是制作羊絨產品的唯一原料,而絨山羊對草原環境的破壞是毀滅性的,它不僅吃草,還吃草根,口中特殊的氣味和化學成分還使啃噬過的草地寸草不生。日本、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對羊絨產業進行了否定和遏制,而我國從1981年從日本大規模引進絨山羊以來,羊絨產業蓬勃發展,一躍成為目前世界羊絨生產、加工、出口、銷售和消費的第一大國。
絨山羊的破壞是毀滅性的
『黑龍江省對羊絨制品旺盛的需求以及人均銷量排在全國第四位,目前國內羊絨企業也是一片繁榮,但這背後帶來的是草原面積日益減少甚至沙漠化。』27日,省科技廳一位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這位負責人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在草資源相對豐富的地方,飼養一只絨山羊每年至少需耗盡2畝至3畝的草場資源,在草資源相對貧瘠的地方,則每年要消耗10畝到15畝,一只絨山羊飼養一年僅產500~800克無毛絨,5只絨山羊飼養一年只能織一件成人羊絨衫。按此計算,織一件羊絨衫,在草資源相對豐富和相對貧瘠的地方,則每年要消耗10畝至15畝、50畝到75畝的草地。
『世界羊絨看中國』的悲哀
事實上,絨山羊對草資源的破壞早已經引起世界的注意,早在上世紀50年代,美國、日本、新西蘭等畜牧經驗十分豐富的國家早已否定或加以遏制羊絨經濟,而在我國卻蓬勃發展。
據資料統計,目前,青海、甘肅、新疆、西藏、內蒙古等西部省區絨山羊的庫存總量已突破3000萬只,全國大約有2000多羊絨衫廠家。我國年羊絨產量達到近10000噸,佔世界總量的70%左右;年加工能力達2000萬件以上,佔世界總產量的三分之二,形成了『世界羊絨看中國』的局面。國際上流傳一句話,『絨山羊第三世界養,第二世界紡,第一世界享。』
『溫暖全世界』至今仍是我國最大的一家羊絨生產企業的一句著名廣告詞,而在這句廣告詞的背後,我們看到的卻是優美的草原在成片消失。
一個旗人口全部撤出的慘痛代價
據東北農業大學一位教授介紹,因為工作關系,他經常到內蒙古等草資源非常豐富的省市考察訪問。他說,內蒙古是我國絨山羊主要產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羊絨衫廠迅猛崛起,作為原料供應的絨山羊開始蠶食草原,大量繁殖帶來的嚴重後果就是,草原上130多種植物滅絕了110多種。
『鄂爾多斯市西部有一個旗,在1665萬畝的草場上,養羊125萬只,年產羊絨15萬公斤,是全自治區旗縣中創利稅大戶。然而,僅10年時間,這個旗就失去了水草豐美的土壤,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荒蕪的沙地。』這位教授說,『不僅在這個旗,在內蒙古阿拉善某旗,由於超載放牧導致青草稀疏,有許多地方已經寸草不生,開始沙化,而且這個地區已經連續10年沒有下雨。由於無法生存,如今旗民已經基本全部撤出。渺無人煙,有專家預測,阿拉善地區有可能就要成為第二個羅布泊。』
采訪中,省科技廳這位相關負責人無奈地告訴記者,雖然許多專家學者不止一次地呼吁采取措施遏制絨山羊的養殖,但遺憾的是,『由於受經濟利益的驅使,許多地區的政府仍看重眼前利益,眼睜睜地看著草原被破壞,生存環境惡化。』
如果您對『少穿一件羊絨衫,保護一片大草原』有什麼好的建議和意見,請發短信至13946004230,或傳至ywb200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