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2日電 2月19日,國家教育部發布信息,對九年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准進行了修訂,從今年3月份起,北京、黑龍江等10個省(市)將進行『京劇進中小學課堂』的試點。按照教育部的相關規定,今年3月到7月,10個試點省(市)要開展相關的試點工作,並於2月29日前將選定的試點學校的信息上報到教育部。作為試點省份之一,日前記者對黑龍江省教育廳和哈爾濱市教育局的相關部門進行了采訪。
哈爾濱市教育局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處處長蔣之輔對記者講,對於教育部要求的京劇進中小學課堂的信息,他們也都是從新聞媒體上獲悉的。得知黑龍江省是試點省(市)之一,也考慮到省城哈爾濱應該會有試點學校,但目前市教育局還沒有接到上級部門下發的任何針對此事的相關文件。蔣處長說,京劇進校園的活動,在哈爾濱市的一些幼兒園和中小學校都早有開展,但是『進校園』與『進課堂』是兩回事。『進校園』是學校組織學生參與的興趣小組的活動,而『進課堂』則要有課時安排、要有師資安排,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個文件就能解決的問題。『關於課時調整、師資安排等問題,就不是市裡的教育行政部門所能做到的,必須要省教育廳給指導性的意見。』
2月28日上午,記者到黑龍江省教育廳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處了解相關情況。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教育部針對此事的相關文件他們是27日纔接到的,目前這件事的具體實施方案還未確定。
『京劇進課堂』的目的是什麼,實施方案什麼樣,教育部試點之後的計劃是什麼……帶著諸多問號,記者連線國家教育部。
主管部門不願媒體過多關注
2月26日,記者帶著『京劇進中小學課堂』的諸多問題連線國家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負責此事的萬麗君處長目前正在外地公出,針對『京劇進課堂』一事,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拒絕接受記者采訪。工作人員表示,『京劇進課堂』只是體育衛生與國家教育司的一項常規教學試點工作,像這樣的教育教學試點工作教育部每年都在進行,但是沒想到媒體對此事如此關注,把這個事『炒』得過熱。對於這個正常的教學活動,教育部不希望媒體再過多關注。工作人員稱,在教育部的官方網站上有相關的通知,央視新聞也播出了相關報道。其他不再發表任何言論。
記者在教育部官方網站上看到《教育部辦公廳關於開展京劇進中小學課堂試點工作的通知》,《通知》中將京劇納入九年義務教育階段音樂課程之中,有15首京劇經典唱段入選音樂課。目前教材編寫和光盤研制工作已經啟動。教育部決定在2008年3月到7月在10個省(市)開展試點工作,並逐步在全國推開。教育部要求試點的省(市)在本地選擇20所中小學作為試點學校。為了幫助試點省(市)培訓教師,提高京劇進中小學課堂的教學水平,教育部將於2008年3月組織開展試點學校教師培訓工作。
教育部主管處長萬麗君在接受央視采訪時表示,『京劇進課堂』的改革面對的是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小學生,目的不是為了培養京劇票友,也不是培養京劇的專業人纔,而是為了提高每一個學生的整體文化素養,讓中小學生對我國的傳統民族文化有所了解、有所認同,進而熱愛。
中國京劇院院長吳江表示,這15首曲目的選定首先考慮的是通俗易懂,曲目內容易於接受,唱法比較簡單,形式多樣,趣味性強。這些唱段裡,每段都是一個故事,老師教唱的過程,也是孩子們了解歷史故事的過程。同時,15首曲目涵蓋了京劇的很多行當,可以讓孩子們了解到中國京劇的藝術特點。
說起樣板戲中的李鐵梅,國人可謂家喻戶曉。『我家的表叔數不清……』的唱詞,一度曾是中國大陸最流行的『流行音樂』。其實哈爾濱是京劇《紅燈記》的出生地。
《紅燈記》從冰城走向全國
1963年,哈爾濱市京劇院最早將《革命自有後來人》搬上了京劇舞臺,並參加了1964年的全國現代戲匯演,掀起了現代戲的熱潮,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周恩來、彭真等的充分肯定,還在北京專門就此召開了專題研討會,哈爾濱市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雲燕銘因此被稱為『中國第一鐵梅』。後來,此劇被中國京劇院改編為《紅燈記》,在全國產生了廣泛影響,成為八個樣板戲之一。可以說,無論是從排演的曲目、演員的陣容,還是從觀眾的認知度方面來講,京劇在哈爾濱都有著深厚的基礎。
1947年7月1日,哈爾濱京劇院成立。作為國內最早的大型國有劇團,哈爾濱京劇院以中央大舞臺為京劇藝術發展的主要載體,創作、改編、挖掘和整理了大批優秀傳統劇目和現代劇目,培養了大批熱心觀眾。上個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是哈爾濱京劇院最輝煌的時候。市京劇評劇院秘書科科長張群利說,當時哈爾濱的藝術氛圍很好,吸引了雲燕銘、趙鳴華等優秀演員從京、津、滬等大城市向哈爾濱流動,哈爾濱市京劇院的演員陣容可與京、津、滬等地的大型文藝院團相比,堪稱國家一流文藝院團。最鼎盛時期,哈爾濱市京劇院有演出隊伍四五百人。張群利說,那時的市民對京劇的熱情也非常高,為了看一場戲,很多觀眾都是半夜就來到京劇院售票窗口前排隊等著買票。
然而,進入上世紀90年代後,由於文化生活的多元化對京劇造成的衝擊,京劇在哈爾濱逐漸走入下坡路。1997年在京、評兩個劇院的基礎上,重新組建哈爾濱京劇評劇院。
在2004年的哈爾濱市事業單位改革中,哈爾濱市京劇評劇院被定性為公益類的財政全額撥款事業單位,為劇院的生存發展奠定了基礎。『吃飯』問題解決了,京劇院上上下下對『收復失地』充滿了信心。他們相信,經過三五年,最多七八年,哈爾濱的京劇市場一定能夠再現輝煌。
在哈爾濱市部分大中小學校,京劇已經走進課堂,並得到學生們的喜愛
愛上京劇只需要一瞬間
據哈爾濱京劇評劇院秘書科科長張群利介紹,哈爾濱京劇評劇院現有在職人員170餘人,其中從事京劇表演的有五六十人,這些人中至少有一半在院外的中小學校、幼兒園或京劇票友社從事京劇的教學和推廣普及工作。他說,現在許多高校想開或曾經開過與京劇有關的課程,但是大多由於師資力量所限沒有開展起來,現在只有哈爾濱工程大學有京劇課程。有些高校曾經找過他們的演員去開課,但是由於高校對於老師要寫教案、做課件等教學要求對於專業演員來說是有難度的,所以後來都不了了之了。部分高校現在只是有一些京劇活動站在活動。
張群利說,許多年輕人或中小學生感覺京劇離他們很遠,很難懂、難學,但實際上跟它面對面接觸以後,會發現它並沒有想象的那麼遙不可及。市京劇院以前曾經與教育部門合作,搞過中學生京劇欣賞專場。他們結合中學生課本,演出了一場《將相和》,通過演出給學生講解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並告訴學生們扮相上的講究,學生們非常感興趣。可見,京劇進課堂並不難,關鍵是要研究好怎麼進,有一個方式方法的問題。
據哈爾濱工程大學教授京劇唱腔欣賞課的祖述恩老師介紹,該校是從1997年開始面向全校本科生開設京劇唱腔欣賞選修課的,並計入學分。第一期時就有200多名學生報名選修,現有兩個選修班。祖述恩說,在古希臘的悲劇、印度的梵劇和中國的戲曲這世界三大古老戲曲中,目前只有中國的京劇還在流傳和發展。我們有必要讓學生們接觸和了解這一國粹。一名跟祖老師學習京劇的學生對記者說,雖然知道京劇是國粹,但以前因為與京劇接觸較少,對京劇有一種『敬而遠之』的感覺。但是,當我們真正與京劇接觸後,立刻就被它的魅力吸引了,一發而不可收拾。從對京劇一無所知到愛上京劇,似乎只需要那麼一瞬間。據悉,有的同學甚至想二度選修京劇課。
道外區政府機關幼兒園從1996年開始在孩子中試點學習和推廣京劇,從唱腔、基本功著手,對孩子們進行啟蒙教育,培養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如今,該園每個年級都有一個京劇班,京劇已經成為他們的園本教育課。在美術課上,老師會教孩子們畫花臉;常識課上,孩子們會了解到京劇的服裝知識,學習甩水袖……京劇知識會通過各種方式滲透到孩子們的學習中。據該園園長袁萍介紹,在2007年文化部舉行的首屆『和平杯』小票友大賽中,進入60人決賽名單的6名黑龍江孩子中,有3名是他們幼兒園的,還有1名是從他們幼兒園畢業昇入小學的。袁萍說,京劇是一門綜合的藝術,坐念唱打不僅可以鍛煉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表演能力,還可以鍛煉身體、陶冶情操。而且京劇曲目中包含了民族藝術、道德觀念、傳統習俗和歷史知識等多方面的價值,是對孩子們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很好載體。從小接受這種陶冶,會讓孩子們受益終生。
在哈爾濱市兆麟小學,甚至是哈爾濱市的教育界,提到『小小京劇班』無人不知。這個曾經在黑龍江省『小梅花戲曲賽』上獲得金獎的『小小京劇班』自從2002年成立以來,已經先後有6人考入了中國戲曲學校附中。據兆麟小學校校長王麗介紹,現在兆麟小學的小小京劇班有一年級到五年級的40多孩子參與,在學校的開學儀式、藝術節等活動中,他們的節目都是少不了的,全校的師生都在接受京劇國粹的感染。王麗校長對記者說,對於教育部作出的『京劇進校園』活動,學校特別關注,『就算是兆麟小學不被列入試點學校,我們也決定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在我們學校的各年級開展京劇基礎知識和相關曲目的普及。』
她以《唱念做打學京劇》一課獲得了第五屆全國中小學音樂錄像課現場評選比賽一等獎,她的課將學生引入京劇大門
讓孩子們成為『京劇Fans』
在流行音樂彌漫校園的今天,要想讓學生們對京劇感興趣並不容易。如何讓唱『雙截棍』、『青花瓷』的孩子們改唱『包龍圖』、『李鐵梅』,恐怕是讓教師最頭痛的問題。記者采訪了以《唱念做打學京劇》一課,獲得第五屆中小學音樂課現場評選比賽一等獎的楊楚珊中學的音樂老師賈凡。看她是如何和孩子們一起成為京劇Fans的,或許可以為即將推行的『京劇進課堂』提供借鑒。
2007年11月末,賈凡以《唱念做打學京劇》一課從全國140節音樂課中脫穎而出,獲得了全國大獎。當問及她是如何讓『京劇進課堂』時,賈老師稱:『2004年的音樂新課程標准中有兩個課時的「梨園金曲」欣賞,我在教學中發現學生並不感光趣。其實,學生的求知欲強,活動性大,模仿力強,要讓孩子願學、樂學,了解學生的興趣點至關重要。針對京劇的教學,我認真做了問卷調查,對實際情況進行摸底。學生們的反饋有「我要學京劇的唱」,「我想學表演」,「沒什麼興趣,學打還可以」,「我想畫臉譜」等非常多。通過調查我發現,學生們的興趣點在京劇的臉譜及表演形式裡的四大功夫———唱、念、做、打。針對學生的興趣點,我確立了教學重點。』
賈老師通過調查問卷發現,學生對京劇臉譜有著較濃厚的興趣,而京劇在生活當中與我們接觸最多的,就是臉譜飾物了。所以,在上課之前,她就發動學生去發現、尋找生活當中能找到的各種京劇臉譜。孩子們找到了有京劇臉譜的中國結、郵票、扇子、鑰匙扣……結合他們找到的『成果』,通過代表人物,研究不同顏色臉譜和人物性格的關系。賈老師說:『當學生們在生活中一件件尋找臉譜飾物時,不用過多的言語,也能感受到臉譜在生活當中是隨處可見的,只要我們用心去發現,就會感受到京劇藝術就在我們身邊———國粹離我們並不遠。』
在教學中,為了解決學生們對京劇望而生畏的心理,賈老師去市京劇院拜師學藝,學習了幾出經典京劇片段的唱腔和身段。然後她親自在課堂教學中示范表演,讓學生直接接觸戲曲表演,在最短的時間內,創設京劇藝術氛圍,激起學生的共鳴。在學習體驗中,她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與喜好,選擇一些易學、易唱、易做的劇目進行學唱與學做,學生更容易接受。例如京劇中開門、關門的動作,手勢含義的學習,走臺步的學習,使京劇的學習更有趣、更容易。
說起這次參賽收獲,賈老師說:『最重要的是我自己已經成為了京劇的「戲迷」,我的學生也對京劇有了了解,不再認為京劇離他們很遠,甚至有的學生也喜歡上了京劇。這回教育局要求「京劇進課堂」,我會繼續努力,讓更多的孩子和我一起成為京劇的「Fans」。』
相關鏈接
京劇進中小學課堂教學曲目
《報燈名》(念白·數板丑)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老生)
《都有一顆紅亮的心》(花旦)
《甘灑熱血寫春秋》(老生)
《接過紅旗肩上扛》(青衣轉合唱)
《萬紫千紅分外嬌》(老生)
《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松》(老生轉合唱)
《猛聽得》(青衣)
《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花臉)
《你待同志親如一家》(老旦老生)
《兒行千裡母擔懮》(老生)
《猛志在胸催解纜》(青衣)
《趁夜晚》(花臉)
《這一封書信來得巧》(老生)
《智斗》(花臉青衣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