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4日訊 當前,正值備春耕生產關鍵時期。由於我省去冬今春降水偏少,土壤?情較差,封凍前全省土壤?情狀況較往年更顯旱象。據氣象部門預測,今春我省降水將嚴重不足,乾旱將是影響全省今年春播生產的主要自然災害。另外,因春旱易發病蟲害,農民種植結構調整的盲目性加大,農村社會結構變化和農村生產要素外流加重,先進農業科技普及率和技術到位率不高等問題也成為今春備耕生產的不利因素。為此,省農科院組織省內專家通過反復論證,為我省今年農業生產科技備耕支出以下高招。
優化糧食品種和品質結構
據資料顯示,全球一些主要糧食市場的格局和供應量發生較大變化,國內糧油供求平衡壓力仍然較大,市場對優質糧油的需求強勁。省農科院院長韓貴清建議,各地在安排種植計劃時,應將生態資源和科技優勢有機結合,按照市場需求,優化糧食品種和品質結構,增加農民『種糧』效益。加強優質糧油生產,尤其要強化優質大豆、專用玉米、優質水稻、強筋小麥等作物生產,提高我省糧油產品市場競爭能力。
農民選擇農作物品種時,應嚴格遵循產量是基礎,多抗是保證,質量是效益原則。應選擇適合當地並有市場優勢的農作物優質主導品種進行種植,杜絕越區種植。同時要良種良法一起上,尤其是應大力推廣『水稻大中棚育苗』、『大豆窄行密植』、『玉米通透』、『小麥氮素調控』等相應保優、高產、高效配套的主推栽培技術。
大力推廣抗旱保?技術
早整地,早活雪,減少水分散失,搶?播種,適時早播,有利於一次播種保全苗。對沒有深翻基礎的地塊,要抓住返漿期進行頂漿打?,隨打?隨鎮壓;對有深翻(耕)基礎的地塊盡量不動土,采取大豆卡種、玉米?種等方法。小麥若選用『遲播躲旱』技術,應選擇春化階段低溫效應較弱並對光溫反應遲鈍的龍麥30和龍輻麥12等類型品種種植。
推廣地膜覆蓋新技術
玉米、大豆地膜覆蓋栽培是一項抗旱、保?、高產的成功技術,可在各地廣泛應用,特別是西部和松嫩平原北部等乾旱嚴重的地區,更應大力推廣大豆覆膜技術。地膜覆蓋一定要因地制宜嚴格技術標准,不搞一刀切。
平衡施肥,工程補水
各地應在播種前進行土壤分析,根據作物需要及土壤肥力水平制定平衡施肥方案。坐水種、捋水種、使用抗旱劑是確保全苗的有效措施,各地可充分利用桃花水,特別是嚴重乾旱的西部地區要提早做好水源、農機具准備。
水稻要盡早泡田
全省各稻區要充分利用凌汛期開江等有利時機,利用河水盡早泡田。最早可4月20日進行。對於因水源問題被迫改為旱田的水田地塊,在不破壞主渠道的前提下,也要及時深耕,采取大豆『早晚密』技術,等雨播種,降低損失。
加強病蟲害防治及突發性災害預警
因地因作物選用種衣劑
為防止因春季低溫乾旱造成播種後種子在土壤中時間較長,易發生大豆根腐病和禾谷類黑穗病等病害,建議今年各主要農作物播種前,一定要選擇有防效的種衣劑劑型進行種子包衣,以防止土壤真菌侵害。
科學使用除草劑
要根據土壤?情、防除的對象、土壤施用除草劑檔案等選擇除草劑,確定使用量及使用時期。
預防除草劑藥害發生
要嚴格控制中、長殘效除草劑的使用;建立土壤施用農藥、化肥等檔案;選擇除草劑、殺蟲劑等農藥一定要了解它的原藥是什麼,注意商品名稱與原藥名稱,防止藥害發生;結構調整的『旱改水』和輪作地塊後茬作物的選擇一定要查清該地塊的除草劑檔案,再確定後茬作物。
做好突發性災害預警工作
根據今年我省春夏季可能會出現不良氣候條件,各地應做好救災種子貯備和各種農業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工作。各地要加強病、蟲、草、鼠害的預測預報,早准備,早防治。
省農科院院長韓貴清說,我省院(校)縣科技合作共建范圍已擴大到66個縣(市、區),在今年旱情嚴重的特殊時期,更應強力推進全省科技合作共建工作,尤其是建設和發揮好農業科技專家大院、農業科技園區的作用,把專家坐班服務擴展為關鍵時節深入農業生產一線、到農戶家中進行抗旱指導,打好抗旱備耕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