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4日訊 從2008年起至2010年,哈爾濱市將利用三年的時間集中改造85片棚戶區,涉及居民8萬餘戶,涉及主要公企單位89家,其中今年改造230萬平方米,涉及居民2.4萬餘戶。近日,道裡、道外、南崗、香坊、平房、松北等6區新一輪棚戶區改造實施預案已制定完畢,即將全面啟動
近日,哈爾濱市即將大面積改造棚戶區的惠民消息,成了街談巷議的熱點。而住在城市中心兩片棚戶區裡的居民,更是盼望著早日告別沒有下水、垃圾成堆的生活環境。
2日,記者在馬家溝河段的安發橋上,向文溝街一側望去,看到的是河堤坡上成堆的垃圾,一個個接出的房子逼近馬家溝河護欄,與周邊整齊、富有現代氣息的高樓大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現代化的高樓大廈與低矮的棚戶區極不協調。
9時許,記者來到位於馬家溝河一側的文溝街胡同,幾位中年婦女在胡同口閑聊,原本底色挺鮮艷的衣服,被她們穿得『灰頭土臉』的。從鐵橋上駛來一輛拉煤的車,由於這裡的路凹凸不平,雖然車上被苫布遮住,可是車一過,還是掉下了不少煤灰,落在路上和人們的臉上。在這裡住了30多年的陳大媽告訴記者,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這裡的房子以鐵路和省、市紡織品公司的職工居多,後來多數房子都被租出去了,環境越來越差。
胡同裡的路因為融化的雪水和煤灰攪合在一起,變成了『黑泥湯子』路。這裡的一些居民說,最鬧心的日子就是春天和下雨的時候。一刮春風,這段馬家溝河上的垃圾四處飛,下雨時有的老房子漏雨不說,家門口的路也泥濘不堪。
記者在對馬家溝河附近的文溝街、南崗的銀行街等棚戶區采訪時,發現由於這裡排水系統不好,居民只能把污水倒在附近,不少人家的門前都有個臭水溝,惡劣的環境不僅影響著這裡居民的生活,也成為城市中心環境治理的一塊頑疾。
在南崗銀行街的一個棚戶區院內,記者看到院內有個排水口。住在這裡的幾十戶人家都往這裡倒髒水,周圍形成了一個大大的黑色冰包,由於排水口比較小,污水流出很遠。一位住戶說,夏天這個排水口散發出的氣味很難聞,根本不敢開窗戶。一位鐵路退休老職工說,這裡的房子屋內潮濕,加之私建、濫建的房屋成片,區域內狹窄過道雜亂,周圍環境越來越惡化。這位老人說,周邊不是繁華路段,就是繁華商業區,卻裹著一片冒著煤煙、污水四溢的棚戶區,和整個城市建設極不協調。
在馬家溝兩側的棚戶區內,居住的租房戶絕大多數是收廢品的,記者看到這裡雖然設有垃圾箱和公廁,可是住在這裡的居民仍然就近往馬家溝河裡扔倒垃圾,隨意大小便。破衣爛襖、糞便、污水等在河邊的堤岸上隨處可見。一些住戶的房前,也有污水、垃圾等。終點設在復華小區的207車隊的一位司機說,在這裡經常看到棚戶區內的居民,把垃圾和污水倒進馬家溝河裡。這兒的環境與周邊很不協調,不像在主城區,倒像一個垃圾站。哈工大一位劉姓教授說,治理馬家溝河,政府投入巨資,可是這段馬家溝河兩岸的風景,讓這片棚戶區徹底給破壞了。
據悉,這兩片棚戶區的拆遷時間還未最後確定。有關人士介紹,哈爾濱現在遺留的棚戶區硬骨頭地段多,多為只拆不建、多拆少建、資金不平衡,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巨大,集體土地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的成本高、時間長等,在這次棚戶區的改造中,哈爾濱市有關部門表示,要克服這些困難,打一場攻堅戰。在新一輪的棚戶區改造中,要由過去避難就易,有選擇地改造,向難易捆綁,全面清掃遺留、疑難地段轉變。在高樓林立的市中心,人們期待著,早日告別最後的棚戶生活,更期盼市中心棚戶區改造能與周邊環境整治、交通規劃同步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