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當年每天1.5萬人三班倒 晝夜會戰『7381』工程
2008-03-05 09:24:21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晨報  作者:王忠岩 趙政府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3月5日訊 在哈爾濱市繁華的街路下面,距地21米深處,有一條長達9.5公裡的地下隧道——這就是縱臥在大直街下的『7381』人防工程。

  哈爾濱市今年將啟動地鐵一期工程,建設大直街沿線12座車站和區間隧道土建工程。據介紹,地鐵一期工程將利用『7381』工程的廊道。

  日前,記者對『7381』工程進行探訪,旨在揭開這座沈睡了30多年的地下人防工程的神秘面紗。

  今年73歲的陳財老人是哈爾濱電機廠的退休職工,他是當年電機廠參與『7381』工程的400名職工中的一員。『能參加「7381」工程是很光榮的、很神氣的,一般人還去不上呢!』陳老自豪地說。

  據陳老介紹,按照『7381』工程指揮部的布署,哈爾濱電機廠的任務是修建東大直街上的哈爾濱電影院車站、三大動力路上的鍋爐廠車站以及和興路上藝術學院車站等三處車站隧道。

  哈爾濱電機廠當時有職工12700人,為了保證工程的順利完成,從這些職工中抽調到『7381』工程工地的有400多人。『別看「7381」工程的活累,但是一般人想去還去不上呢!是要經過全面考核的。』陳老自豪地告訴記者,一方面當時不僅是市裡領導重視,就連普通的老百姓對『7381』工程也是充滿期待;再就是『7381』工程待遇好,除了正常工資外,廠裡還給參建工人每人每月補助20—30元。這些錢當時足夠一家人一個月的生活費,因此廠裡盡量讓家庭條件較差的工人參加施工。

  為了保證工程順利進行,廠裡成立了『7381』工程指揮部,陳財任副總指揮。施工隊設連、排、班等編制,還從廠裡抽調了廚師、會計、出納、醫生、護士,一應俱全。

  陳老告訴記者,當年臨時抽調的工人大都沒有施工經驗,只能摸索著乾。按照市裡指揮部的規劃,畫出施工路線後先在地面上開挖,挖出一個類似菜窖的洞。挖到地下21米後,開始橫向挖,這個洞就用來出土。

  由於缺乏施工經驗,塌方是常有的事。陳老說,路面下的土層比較復雜,遇到砂土時總是塌方。在電影院附近施工時,有3名工人被塌下來的砂土砸傷。其中一個名叫王懷亮的人被砸多處骨折。後來大家總結經驗,先用木棍、木板支起來,再往前挖。一般是支一米挖一米。挖完一段後,就用石頭、水泥砌起來。

  陳老說,雖然大家不是專業的建築工人,但『7381』工程的質量無可挑剔。不說別的,就連沙子中有一塊木屑都得挑出去,石頭上有點泥,就用水洗乾淨了再用。工人的認真勁特別讓人佩服。

  『這麼大個工程都是一鍬一鍬挖出來了,工人吃的苦頭可想而知,手腳上的水泡都變成老繭了。』陳老說,在閑暇之餘,工人就把手伸出來,比比看誰的繭子多,說明誰乾的活就多。

  那時工人們三班倒,24小時不停施工。地面上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個出土口,每天車來車往,熱鬧非凡。地面上的工人們夏天頂著太陽乾,穿著短褲、光著膀子。身上都曬紫了,後背和肩膀的皮曬掉了一層又一層;在地下的工人更是辛苦,日日夜夜工作在潮濕陰暗的隧道裡,冒著塌方的危險奮力掘進。

  為了給工人增加體力,指揮部到農村買豬回來殺了給大家吃肉。那時,普通工人家庭一個月能吃上兩三頓肉就不錯了,但是『7381』工程的工人幾乎每天都有肉吃,而且還經常能吃到江魚。施工挖出來的土方並沒有白白扔掉,賣的錢都給工人們改善伙食了。

  哈爾濱電機廠負責挖的3處隧道歷時兩年多竣工。陳老動情地說,在這個隧道裡灑過汗水的工人,現在已是白發蒼蒼的老人,還有一些人離開了這個世界。但不管怎樣,現在這個隧道重新啟用,就是對他們的最大的肯定。

  背景資料

  1973年,為了適應人員機動疏散和作戰需要,哈市決定修建一條貫穿全市,連通山區和『五能』(能防、能打、能機動、能生活、能生產)大型機動乾道工程,並於1973年8月1日經省委批准,取名『7381』工程。經過6年連續施工建設,完成工程高6米、寬7.3米,乾道全長9.5公裡。

  『7381』工程參加施工單位有68個,平均每天參加施工的人數達1.5萬人,總投工量720多萬個工日,建成面積11萬多平方米。工程包括主乾道、支乾線、地鐵車站、汽車引道和專項工程共5個組成部分。支乾線從西大直街延伸至和興路,西至動力區進鄉街。

  『7381』工程全部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整個工程消耗鋼材12501噸,木材20549立方米,水泥10萬噸,沙子24.7萬立方米,各種石料40萬立方米,工程總投資5308萬元(不含人工費和零星工具費)。

責任編輯: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