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真情時刻
搜 索
學習雷鋒做個好人 哈爾濱市志願者超15萬人
2008-03-05 11:16:19 來源:東北網-新晚報  作者:王驍 李玥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3月5日訊 『學習雷鋒好榜樣……』這首耳熟能詳的歌曲伴隨了中國幾代人的成長,至今唱來依舊高亢嘹亮。幾十年來,雷鋒精神含義也發生著變化。『雷鋒,六十年代是英雄,八十年代是榜樣,21世紀是一個好人。』雷鋒,已從一個時代的英雄、偶像,漸漸變成人們對一個好人的親切的理解。

  記者從哈爾濱市青年志願者協會了解到,從1995年成立至今,哈爾濱市志願者隊伍已超過15萬人,志願服務超過500萬小時,長期『一助一』服務對子達6350餘個。志願者近兩年來以每年一萬人的數量逐年遞增,除15萬已注冊的『正規軍』外,個人倡導的愛心團體和網上自發的QQ聯盟數不勝數。

  我們覺得越來越熟悉雷鋒,並不僅僅是因為學雷鋒的口號喊了幾十年,而是因為雷鋒只是一個平凡如你我的普通人,他所做的好人好事都是身邊的『瑣事』,人人都能學得來。當年雷鋒做到了,今天我們也能做到。

  當雷鋒成為身邊人

  省社科院研究員董鴻揚說,幾十年過去了,雷鋒卻與我們的距離越來越近了,學習雷鋒也越來越實際、純粹了。當學雷鋒不再是盲目模仿,不再是作秀唱高調時,對於社會來說是一種可貴的進步。

  雷鋒精神偉大,但雷鋒只是一個普通戰士,他之所以受到大家的崇敬,就是因為他有一顆平和而善良的心。隨著時代的發展,雷鋒已經從英雄偶像逐漸演變為身邊好人,這讓學雷鋒少了功利色彩,更接近每一個真實的人。如果我們學雷鋒不能保持雷鋒那樣的平常心,那麼學到的充其量是形式。所以,當雷鋒變成身邊好人,應該是一種進步。

  多樣方式奉獻愛心

  『親愛的益善愛心俱樂部的叔叔阿姨,我是一名偏遠農村家庭貧困的小學生,就在我面臨失學的關鍵時刻,是你們點燃我求學的夢想。通過一次次的捐助活動,改善了我的學習環境,現在我對未來充滿了希望。我很幸運因為我遇見了你們,我要努力學習,用知識去改變命運。到那時,我將你們的愛傳遞,讓所有貧困的人感受到人間的溫情,讓所有需要幫助的人感受到世間的溫暖。』這是五常市民意鄉永進希望小學學生郝文志給益善愛心俱樂部寫的感謝信。

  像益善愛心俱樂部一樣的公益QQ群正乘著網絡時代的快車不計其數的飛速發展著。微塵愛心聯盟的發起人於立南告訴記者,只要你上網有一個QQ,只要你有幫助別人的願望,就可以加入進來。『愛心私塾』、『哈爾濱義工』、『東北義工聯盟』、『夢工廠(百群)愛心聯盟等數百個QQ群,每個群有100多個成員,互不相識的陌生人被愛心凝結在一起。由於這個群體以年輕人居多,職業各不相同,大家表達愛心的方式也各有特色:有參加義演的草根演員、有為低保戶子女免費主持婚禮的婚慶人員、有專門到敬老院陪老人下棋的棋壇高手……網上求助一呼百應,根據費用預算自願AA平攤後一次性捐助,避免被貪污或挪用的可能。

  誠實守信熱心助人

  『不管自己怎麼窮,撿到別人的財物千方百計送還給失主纔會心安』。昨天,『雷鋒號』志願服務車隊的駕駛員,將拾到的遺失物品輾轉歸還了美國來投資的外賓,當外賓昨天下午乘飛機離開時,一同帶走的還有對哈市人誠實守信美德的感念。

  昨天下午,美國來哈投資的高先生乘坐出租車去朋友的公司。下車後,高先生發現放在後備廂的密碼箱忘了拿下來,裡面有簽證、護照、投資的資料、數碼相機和當天14時的機票,這可要誤了大事。正當高先生焦急地在公司踱步時,雷鋒車隊駕駛員楊國平拎著密碼箱滿頭大汗地跑進來了。

  說起『雷鋒』車隊,就不得不說到創建人欒景通。欒景通1961年出生在哈爾濱市一個普通的家庭,4歲喪父,母親做臨時工每個月僅掙十幾元錢,根本無法養活包括欒景通在內的6個孩子。在他的記憶中,每天東家送來碗粥、西家端來碗飯,食物伴著關愛養大了欒景通。當時,全國一片『向雷鋒同志學習』的熱潮,雷鋒這個平凡而偉大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欒景通的腦海中,他也立志有生之年以雷鋒為榜樣,做雷鋒那樣的人。

  如眾人所願,1999年雷鋒車隊成立至今已經有了300臺『雷鋒號』志願服務車、7000多名志願者,9年幫助10萬人,拾金不昧款物共計525萬餘元。服務高考、孝敬孤老、無償獻血……他們用踏實的行動在人們心頭留下溫暖的印記。

  主動『找活兒』乾

  雷鋒精神與志願服務一脈相承,志願服務的提昇代表城市品格的昇華。市青年志願者協會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以往志願者服務主要是響應號召,服從分配,接受『指令式』的做好事,而如今更多的志願者都是在主動參與『找活兒』。

  洪潤浩在道外區可是位名人,身體殘疾的他成立了東萊辦事處教育園社區志願者服務隊,用自己的小靈通開設『愛心熱線』,如今已招募了10餘所高校的600餘名青年志願者,為道外區各社區的貧困家庭的孩子補習功課。在這支年輕的服務隊中,還有一位來自印度的小伙子鄭求亮,在完成留學生課程之餘,他也加入了這支無私的團隊,教孩子們英語。

  第113中學教師陳冬梅,20多年前還在第113中學讀書時,就和同學們成立了『義務助殘小分隊』,幫助殘疾人張連瑞。二十年來,從中學生到大學生,從大學生到參加工作,陳冬梅的身份不斷變化,可『小分隊』的活動卻從未停過,如今她又回到了母校當了一名老師,她的三屆學生又接過了『接力棒』,在她的帶領下還在幫助著張連瑞。陳冬梅說,20多年來,這種幫助成為了一種習慣和義務,當年的張伯伯如今的張爺爺,已經是我們生命中的親人。每次從他家回來,我們會覺得收獲了一份甜蜜與責任。

責任編輯: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