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真情時刻
搜 索
80後的『雷鋒日』:學習雷鋒不作秀
2008-03-06 09:24:24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晨報  作者:王妮娜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3月6日訊 『80後』被認為是社會新生的一代,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主見,有些小叛逆、有些小執著。他們小的時候,高唱著『學習雷鋒好榜樣』,現在,在他們的眼中,什麼是『雷鋒精神』呢?他們如何詮釋『雷鋒精神』呢?在毛澤東『向雷鋒同志學習』題詞45周年紀念日裡,記者走近了他們。

  學雷鋒不一定非得在這一天

  黑龍江大學學生岳艷欣是哈爾濱市第一社會福利院的一名志願者,常年堅持到福利院看望百歲老人張有,但5日她沒有到福利院裡看望老人。張有老人今年101歲了,無兒無女,自己住在福利院裡。岳艷欣在學校組織的一次到福利院做好事的時候知道了張有老人,以後就經常來,還親切地稱呼張有為『張爺爺』。在老人百歲大壽的那天,岳艷欣一大早就到福利院裡給『張爺爺』慶祝生日。

  『今天全天課,就沒去看張爺爺。總感覺幫助人是一種日常的行為,在「雷鋒日」去看總覺得有演戲的成分,感覺很別扭,所以打算換一天去看張爺爺。』

  岳艷欣長得文文弱弱,漆黑的長發披在身後,可稱得上是一名『美女』。她家境富裕,學習勤奮,是同學、家長眼中的『乖乖女』。和說話不是很清楚的張有聊天總是要多說幾次,但她就是有這個耐心。她說,看望張爺爺是她生活的一部分,談不上『雷鋒精神』,如果硬要往上說,也只能說成是『雷鋒式行為』。

  記者感言:當『雷鋒精神』成為了『雷鋒式行為』,好像更能貼近生活,貼近這個不願意高喊精神,而更務實、更低調的『80後』,更符合建設和諧社會的主旋律。這樣的話,做好事就不用等到3月5日這天『秀』一下了,因為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是『雷鋒日』。

  以前別人幫過我,現在我去幫別人

  上完最後一節課,黑龍江大學中文系的魏輝背上書包,回寢室拿上自己的復讀機,向學府書城走去。『小靈靈總是不敢開口說英語,這樣以後就會對英語失去興趣,去給她買盤少兒英語磁帶,讓她多聽聽,漸漸就會開口說的。』魏輝穿梭在買書的人群中,尋找著少兒英語書籍區。

  魏輝是『黑龍江省希望工程——星光行動』活動中的一名義工。自2007年3月28日,魏輝就開始每周二為哈爾濱市躍進小學農民工子女劉靈補習功課,小靈靈的成績不斷進步。可近來魏輝發現小靈靈很內向、自卑,從不敢大聲說英語,她建議小靈靈平時多聽聽英語磁帶,可小靈靈家經濟條件不是很好,她就決定把自己的復讀機送給小靈靈。

  魏輝買了一套兒童英語口語磁帶,付完款,坐上車向小靈靈家趕去……

  魏輝家境貧寒,靠『希望工程』提供的助學金上了大學,平時節衣縮食,時常買些文具、書籍帶給小靈靈用。『省希望工程——星光行動』倡導那些曾被『希望工程』資助的貧困大學生,作為義工在學習上、生活上關注農民工子女。現在有來自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黑龍江大學、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等8所大學的500多名『星光義工』。他們每周二下午都到哈爾濱市農民工子女比較多的小學幫助農民工子女補習功課,還在學校發起捐贈活動,為這些小學生捐贈書籍和衣物,至今已一年多。

  記者感言:『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不難,難就難在做一輩子好事』,這是雷鋒精神的可貴之處。『向雷鋒同志學習』不再時常從人們的嘴裡喊出,但雷鋒精神的實質卻深入『80後』的心底,『也許我們不可以影響世界,但我們可以讓身邊的人更快樂一些』。

  做好事已成年輕人的日常行為

  據了解,我省現有注冊的志願者50多萬人,每年累計志願服務達3000多萬小時。在志願者中,『80後』佔了大多數。他們志願在各個行業的各個角落裡服務。寒冬裡,為戰栗的人送去一件御寒的冬衣;開學時,為貧困的學子送去一點學費;公共汽車上,為身邊的老人讓上一個座位……

  團省委志願者工作部部長李坦闊說,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些人,尤其是年輕人對『雷鋒精神』充滿著敬畏,不輕易喊口號、表決心,而是把事情做在實際生活中。在他們看來,天天都是『雷鋒日』,不是像作秀一樣,到了3月5日纔去做好事。『雷鋒精神』是個抽象的概念,現在很多年輕人更願意把做好事稱為『雷鋒式行為』,其實這與『雷鋒精神』的實質是一樣的。現在,做好事已成為都市人生活中的日常行為,每天都有很多『雷鋒式行為』發生在我們身邊。正是這樣的行為,讓我們感覺到滿足,感覺到生活的溫馨,使我們的生活豐盈,使生活的『幸福指數』不斷提高。

  『80後』詮釋的『雷鋒精神』

  席丹,26歲,本科畢業三年,在高校做行政工作。

  『我們是張揚個性的一代,熱愛新生事物,但不等於說我們忘記了中華民族的美德,我們願意為別人伸出援手,自己也會從助人中感到欣慰。』

  李力,20歲,大學生。

  『我喜歡搖滾,喜歡周傑倫,是別人眼中的潮流一族,我認為總說「雷鋒精神」很老土,但並不否認做好事。我看到感動的電視劇也會流淚,也為南方受災的人們擔心,我們和別人不一樣的只是外表,內心還是善良和單純的。』

  田媛媛,23歲,文員。

  『做好事沒必要留名字,也沒必要告訴別人,應該是一種習慣,一種自發的行為。看到別人有困難,自己能幫一把就幫一把,這是一種幸福。我不偉大,但我也不自私、不媚俗。』

責任編輯: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