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6日訊 『老糊涂』,這些在好多人看來僅僅是人的自然衰老表現,其實是一種病——老年癡呆癥。有權威調查表明,我國老年癡呆癥發病率在65歲以上人群是6%,70歲以上是10%~15%,80歲以上是30%~50%。自我省60歲以上人口達到446萬,佔人口總數的11.67%以後,即步入老齡化社會,這個逐漸龐大的老齡人群面臨著比較高的老年癡呆癥發病率,足可以提請人們對此應重點關注。
作為一個研究課題,神經病學專家、博士生導師王德生教授和他的學生潛心研究老年癡呆癥多年,有結論可以證明,老年癡呆可以預防、可以治療,然而,目前在我省各大醫院,沒有人只是因為『老糊涂』而前去求醫問藥,這逐漸成為一個社會問題,非常令人擔懮。研究表明,此病要想正確診斷不難,只是到現在,很多神經內科醫生的頭腦中還沒有對此病認識清楚,他們不去考慮老年人患老年癡呆的可能,所以在下診斷時忽略了,導致很多老年癡呆癥混同其他腦血管病,而得不到有效治療。
據專門做此研究的博士後湯穎醫生介紹,此病分為幾個時期:前期,表現為輕度的認知功能障礙,近期記憶差,遠期記憶相對保留,想不起家裡的電話號碼,丟三落四,面無表情,不會算簡單的算術;中期,則表現為情緒遲鈍或難以抑制的狂躁,混淆時間空間,說話不利索,反復重復同一動作而不自知;晚期,則會出現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長期臥床,之後會合並肺感染等病癥,導致死亡。美國前總統裡根就是得了老年癡呆癥後十年去世,這個時間是一般患老年癡呆癥的人不易達到的存活時間。
醫生介紹,記憶力障礙,特別是近期記憶障礙為老年癡呆癥最重要的標志。如剛講過的人名地名,幾分鍾就忘在腦後。此外,明顯有抽象思維障礙,對日常知識理解力減退;判斷力低下,社交和工作能力下降;失語、不會使用日常生活品;人格性情改變,等等,這些都預示著老年癡呆的潛在危險。如果要科學測定,就做簡易精神狀態檢查(MMSE),一共30分30道題,按被測者文化程度,低於一個標准值的,則被診斷為老年癡呆。
盡管老年癡呆癥後果嚴重,但此病還是可以預防的。人們要控制自己體內鋁含量的攝入,少用鋁制品做飯盛食物,少吃粉條、膨化食品等,可以有效控制此病發生;老年人要注意防止腦血管硬化,要堅持適合自己的體育鍛煉,要有事做,要會『玩』,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堅持與人交往,不自我封閉,用游戲、閱讀、勞動等活動刺激腦細胞,延緩老年癡呆的發生。
省老齡委的負責人說,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將對經濟結構、消費結構、家庭社會結構以及社會穩定產生深刻的影響,老齡化社會有一系列社會問題將顯現出來,引起社會的重視體現在對老年人的關注和幫助。
民生關注
聲音A
家住雞西的黎先生:古稀之年的老父親近兩年來特別不讓子女省心,去年『丟』了三個月,急得我們幾個子女每天都寢食不安,工作也無心做,四處查找老人下落,雖然後來老人突然又自己回來了,可至今也不說他去了哪裡。今年春節除夕那天,老人又突然說要看天安門,非要去北京不可,我們當兒女的不放心他一人出行,不得已在最難買票的時候,千辛萬苦買了車票跟著去了北京。
聲音B
哈爾濱的劉女士:我媽媽66歲就已是丟三落四,每天該吃的藥自己都沒法記住,又因為不識字,看不了藥品說明,不是忘了吃幾片,就是一天多吃好幾次。我爸也是老了,開始耍小孩子脾氣,看見我媽吃錯藥也不告訴她,在一旁看笑話。
聲音C
哈爾濱道外居民石岩:我們院裡一家可是有了大『麻煩』,去年11月,那家裡的老人『糊涂』時反復開煤氣,導致一場火災,釀成了財產損失和人身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