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7日訊 在黑龍江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全國人大代表杜吉明發言時說,溫家寶總理的工作報告,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全面貫徹了黨的十七大精神,通篇貫穿了科學發展觀要求,特別是關於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的部署,抓住了我國經濟生活中的薄弱環節和關鍵問題,對於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節能減排,緩解經濟發展帶來的資源和環境壓力,具有極強的針對性。
![]() |
全國人大代表杜吉明
杜吉明代表同時結合本地工作實際,就進一步加快煤炭循環經濟發展,談幾點體會和建議。
一、發展循環經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最重要最現實的選擇
循環經濟是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具有全局和戰略意義,而煤炭資源型城市尤為重要和緊迫。
一是發展煤炭循環經濟節約能源和資源的潛力最大。最近南方大面積雪災帶來的嚴重影響,再一次給我們敲響了應重視煤、電、油、運制約問題的警鍾。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能源生產和消費大國,2007年全國原煤產量25.23億噸,比2006年增長8.2%,但仍然趕不上消費的增長,能源利用效率低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吃一碗、倒一碗,甚至吃一碗、倒兩碗』的現象嚴重存在。據有關專家統計測算,我國的能源利用效率目前僅為34%,比發達國家落後20年,相差10個百分點,能源消費強度遠高於發達國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約為美國的3倍,日本的7倍,是單位產值能耗世界上最高的國家之一。煤炭是我國的主體能源,佔能源總利用量的65%以上,我國每公斤標准煤創造的GDP僅為0.36美元,不到世界平均值的五分之一,是日本的十五分之一,主要工業產品單位能耗平均比國際水平高40%,每年僅工業就多消耗標准煤近3億噸。由於煤炭加工產業鏈條短,資源綜合利用能力差,煤炭資源浪費問題在煤城表現的更為突出。不少焦化企業煉焦過程中產生的煤氣都點燃排空,一戶年產60萬噸焦炭的企業,每天就將對空點燃5萬多元的煤氣;熄焦過程中的大量熱能,除少數采用乾熄焦工藝的焦爐外,都自然排放到空中;很多發電企業產生的粉煤灰都沒有得到綜合利用。發展煤炭循環經濟,實現煤炭資源的綜合利用和高效利用,對於全國范圍內節約能源和資源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
二是發展煤炭循環經濟減少污染排放和改善生態環境的效果最明顯。由於煤炭開采和使用過程中煤矸石、礦井水、粉煤灰、煤層氣等伴生物生成量大,佔壓土地多,對環境污染重,通過發展循環經濟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破壞,比其它產業和領域更為重要和緊迫。目前全國有煤炭城市118個,礦井2萬多處,每年產生煤矸石1.5億噸,佔工業固體廢棄物總量40%,全國現有煤矸石山1500多座,累計堆存30多億噸。同時每年還產生礦井水20多億立方米,粉煤灰2億多噸。由於過去沒有按照循環經濟的模式組織生產,煤炭產業鏈條短,伴生物綜合利用能力差,煤矸石、粉煤灰、礦井水等不僅佔壓大量土地,而且嚴重污染環境。如果我國煤炭循環經濟接近目前發達國家水平,每年就可減少二氧化硫排放400多萬噸;煤矸石綜合利用率提高1個百分點,每年就可減少1000萬噸固體廢棄物排放;粉煤灰綜合利用率提高20個百分點,每年就可減少排放4000萬噸。這將帶來極大的生態環境效益。
三是發展煤炭循環經濟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的空間最大。一噸焦煤出售原煤的經濟效益只有100元左右,經過洗選煉焦效益就增加到160元,將煉焦過程中產生的粗苯、煤焦油進行精深加工,利用煉焦產生的煤氣制取甲醇,效益就增加到300元。經過這樣逐級加工增值,1噸焦煤比銷售原煤銷售收入增長了1倍多,工業增加值增長了2倍多,經濟效益增長了3倍多。如果繼續發展下游精細化工,效益還會大幅提高。從技術研發和產品市場需求來看,發展煤炭循環經濟也最為可行。目前煤矸石、煤層氣、礦井水、粉煤灰、煤氣等綜合利用技術已經成熟,完全具備工業化生產的條件。煤矸石可以用來發電和制造建材,粉煤灰可以用來生產水泥、建材和肥料,煤層氣可以用來發電和民用,礦井水經處理後可以作為生產生活用水,以煤氣、煤焦油、粗苯等為原料的煤化工產品,可以替代一些石化產品,一定程度上緩解石油緊張問題。所以說,發展煤炭循環經濟可以收到最大的資源、環境和經濟效益,對在全國范圍內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環境意義最大。
二、實踐證明發展循環經濟是資源型城市實現科學發展的根本出路
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是世界性的重大課題,國內外的一些成功實踐都證明,發展循環經濟是首選出路。
一是發達國家已經有了發展循環經濟的成功經驗。循環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出現以來,世界上許多國家都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在循環經濟立法、支持政策、技術創新等方面取得了許多成功的經驗。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美國杜邦化學公司模式和丹麥卡倫堡生態工業園區模式。杜邦化學公司模式是在企業層面上建立的小循環,主要方式是組織廠內各工藝之間的物料循環,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廢棄物的零排放。卡倫堡生態工業園區模式是把不同的工廠聯結起來,形成共享資源和互換副產品的產業共生組合,使一家工廠的廢氣、廢熱、廢水、廢渣等成為另一家工廠的原料和能源,形成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良性循環。通過發展循環經濟,德國冶金礦渣利用率達到95%,僅垃圾再利用行業每年就創造410億歐元的價值,韓國廢棄物和垃圾的排放量減少了40%,日本資源再利用產業年創產值100億美元。
這些有效的推進方法和良好的運行模式,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二是國內循環經濟試點工作取得了重要進展。從2001年開始,以高新技術為主體的廣東南海高科技生態工業園區、以煤鋁電聯產為核心的包頭生態產業園區等相繼規劃建設,2002年貴陽市開始了全國首個循環經濟生態城市試點建設,目前國家已經先後二批確定了27個市為國家循環經濟試點,我市被國家確定為第二批循環經濟試點市。通過國家政策扶持、地方大力推進、企業積極發展,循環經濟試點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從企業層面看,湧現了一批以構建特色生態工業鏈為目標的企業或企業集團;從工業園區層面看,形成了一批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從城市和區域層面看,上海獲得了世界『可持續發展成就獎』,貴陽市七大循環經濟體系佔GDP總量的75%。這些都為全面推廣循環經濟積累了經驗。
三是我市發展循環經濟的探索取得了積極成果。七臺河作為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市和黑龍江省唯一的煤炭循環經濟試點市,近幾年始終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的根本措施,不斷加大推進力度,無論是單個企業的小循環,一個工業園區的中循環,整個城市的大循環,都取得了較大進展。紅鮮工業園區成為典型的煤炭循環經濟示范園區,以寶泰隆公司為龍頭的一批煤焦電化大企業,通過8個主要流程,達到了新型工業化要求的物質合理循環,價值逐級增值,廢料和餘能回收利用,各產業鏈之間互為資源、吃配發展,基本實現了原煤『吃乾榨淨』和效益最大化。一是把原煤變成洗精煤;二是利用洗煤產生的洗矸和煤泥發電,同時為城市供熱;三是把精煤煉成焦炭,焦爐煤氣首先分離出粗苯和煤焦油;四是利用焦爐煤氣與空氣中分離出的氧氣生產甲醇,這與原煤直接造氣制甲醇相比,成本降低60%以上;五是把煤氣制甲醇後剩餘氣體經提純得到氫氣,利用氫氣與煤焦油反應生產清潔燃油;六是利用氫氣與粗苯反應生產甲苯、二甲苯等高附加值化工產品;七是利用空氣分離出氧氣後的氮氣實施乾法熄焦,再把熄焦過程中的大量熱能用來發電,與傳統用水熄焦相比,既提高了焦炭質量,又節省了大量的水,回收了餘熱,減少了污染;八是利用電廠產生的灰渣制水泥。通過發展循環經濟,七臺河市每年消耗煤矸石和煤泥400多萬噸、粉煤灰55萬立方米,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60%;礦井水回收利用1000多萬噸,回用率達65%;年節約10萬噸標准煤,減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排放260噸和450噸,每年帶來8億多元的效益增長。
三、影響煤炭循環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
總的來說,沒有形成適合於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和運行機制是循環經濟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國家鼓勵扶持循環經濟發展的力度還不夠。雖然近幾年國家不斷加大循環經濟的政策引導和扶持力度,但在財稅等方面的優惠政策范圍還比較窄,比如對焦爐煤氣、熄焦熱能回收利用方面沒有減免稅政策,對煤矸石、粉煤灰、煤層氣綜合利用項目地方減免的稅收,國家和省也沒有給予地方財政轉移支付,影響了企業和地方的積極性。企業發展循環經濟項目在立項核准、用地審批、貸款融資等方面還沒有得到特殊支持,貸款難等使一些企業明知煤氣點燃排空相當於大把地燒錢,卻沒有能力回收利用。
二是沒有形成科學完善的循環經濟發展規劃。發展循環經濟必須有科學的規劃。過去建設的循環經濟項目,由於缺少規劃引導,在項目擺放的空間布局、上下游產品銜接、各產業和產品的規模設計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導致上下游產品銜接存在空間和規模上的不匹配問題,影響資源的有效整合利用。缺少科學的發展規劃,還容易帶來盲目上項目和低水平重復建設問題,導致產業趨同、無序競爭,影響循環經濟健康發展。
三是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不利於循環經濟發展。與發達國家相比,目前我國煤炭等資源有償開發使用的價格還比較低,導致原煤價格相對較低。這就使焦化等煤炭加工企業即使僅回收焦炭這一種產品,把同時產生的煤氣點燃排空,焦油、粗苯等也不搞精深加工,仍然有一定的利潤空間。在這種情況下,只注重短期效益的企業就不會積極發展下游產業,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內在動力不足。
四是目前企業環境污染的代價還比較低。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對企業超標排放污染物給予的經濟處罰額度普遍較低,加上一些地方為了加快經濟發展,有的乾脆不處罰或者只是象征性地少罰。而發展循環經濟的根本目的是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由於一些項目投資大收益慢,有的短期內企業經濟效益並不明顯,這就使企業寧願交排污費,也不願意投巨資上循環經濟項目。
四、對國家進一步引導扶持循環經濟加快發展的建議
十七大要求:『要完善有利於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發展循環經濟不能僅靠市場調節和企業自發行為,必須加強政府的引導和推動。
一要建立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政績考核體系。目前的經濟實績考核主要還是看GDP、財稅收入等指標增長,沒有把資源消耗等指標考慮在內,不利於循環經濟發展。應該建立和推行綠色GDP考核體系,把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遭致的損失計入成本,突出節能減排,通過發展循環經濟,促進單位GDP耗能、耗水、用地等指標逐年減少,污染物排放總量逐年下降。
二要建立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支持體系。制定和落實鼓勵扶持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包括財政補貼,稅費減免,金融支持,循環經濟產品優先納入政府采購等。還要建立有利於節約資源的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科學確定煤炭等礦產資源有償開發使用價格,提高企業資源開發成本和環境污染代價,調動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積極性。
三要建立科學的循環經濟規劃體系。各地應按照生態經濟、循環經濟理念,充分考慮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的承載能力,科學進行城市規劃和功能布局,形成循環發展的產業體系,實現區域或企業群的資源最有效利用。特別是工業園區的規劃要科學合理,項目關聯度要大,空間布局要有利於形成循環經濟產業鏈條,上下游吃配項目規模要匹配,使每個園區都形成完整的循環經濟產業鏈。
四要建立發展循環經濟的技術支橕體系。循環經濟是靠先進的生產技術、替代技術、減量技術、廢舊資源利用技術、零排放技術等支橕起來的經濟,必須加強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各級財政都應列出專項經費,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循環經濟技術研究,鼓勵扶持企業自主創新。
五要建立強制推行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制度約束體系。循環經濟是對傳統經濟從理念到制度的徹底變革,必須依法推進。應該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加快《循環經濟法》出臺,加大實施力度,制定配套的政策法規。各地也應針對自身實際,以制度法規的形式強制企業通過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廢棄物排放,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源『吃乾榨淨』。要建立和推行落後產能淘汰機制,采取限制生產規模、控制污染排放、減少電力運力供應、給予適度資金補償、妥善安置職工等綜合性措施,加快淘汰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生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