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9日訊 『發展現代化農業,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必不可少』,談起現代化農業,全國政協委員、省政協副主席何小平認為,加大重大技術推廣支持力度,探索科技成果進村入戶的有效機制和辦法迫在眉睫。
何小平說,據農業部科技司統計,我國每年有6000多項農業科技成果問世,然而農業科技貢獻率只有48%,科研成果轉化率只有30%,分別比發達國家約低30個和40個百分點。究其原因,『網破人散、無腳下鄉』是一個重要因素。
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推廣,離不開健全完善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現階段,某種程度上說,農村並不缺少技術、缺少科技成果,而是缺少一個完善的推廣網絡,缺少高質量的基層推廣力量。
『完善從國家到省、地、縣、鄉、村六級推廣網絡。』何小平建議,對於鄉鎮農技推廣機構設置,應該因地制宜地采取農技推廣機構獨立設置、區域設置或縣級農技推廣部門向鄉鎮派出推廣機構或推廣人員等形式。但是不管哪種形式,都必須堅持縣中心對鄉鎮推廣機構的垂直領導,不能再重復過去線斷、網破的被動局面。對於村級農技推廣組織建設,應該按產業化服務的需求和農民需要,切實從實際出發做好推廣工作。要興辦農業技術推廣協會。這種協會可以依托經營大戶、科技示范戶、銷售專業戶建立,廣泛吸納當地技術人纔,吸收廣大相關農戶參加,實行技物結合,有償服務,以提高技術推廣效果。
何小平認為,財政方面支持是十分重要的。逐年提高財政預算內農業科技投入的比重,保證農業科技推廣機構基本經費的落實。建立和穩定農業科技發展專項基金,並持之以恆,用於發展農業科技推廣項目。縣、鄉兩級農技推廣機構起著承上啟下、直接服務農民的作用,更需要改善其推廣手段和工作環境,提高隊伍的作戰能力。應該將科技成果的推廣與基層農技推廣人員的待遇、利益掛鉤,視情況對有成績的農技推廣人員給予相應獎勵。此外,還應推進農業科研院校與各地的科技合作共建,使教育、研究和推廣緊密結合起來,並加強對農民的引導和技術培訓,使農業科技成果得到更有效的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