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10日訊 『人口增長和社會經濟發展使紮龍濕地面臨巨大環境壓力,濕地的生物多樣性受到破壞,人類活動與鶴類等珍禽棲息繁殖矛盾日益突出。』全國人大代表遲夙生呼吁,紮龍自然保護區亟待進一步保護。
濕地:面臨巨大環境壓力
遲夙生代表介紹說,目前保護區內有56個村屯散落分布在整個濕地,大一點的崗島有村屯,小一點的崗島有窩棚,其中核心區有13個村屯、5400多口人,原始的濕地景觀正在被農業景觀和人文景觀而取代。為增加經濟收入,可能進一步加大開發利用力度,陷入越破壞越貧窮,越貧窮越破壞的惡性循環。貧困人口不斷增加,其結果必然帶來更大的環境壓力,與周邊地區人均收入差距越來越大。
遲夙生代表說,50年代後期特別是進入90年代,濕地內陸續修建了公路、水庫等大型工程。這些工程急劇地改變了原始的濕地生態系統,破壞了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連續性,造成濕地生境碎裂,加劇了濕地『島嶼化』。
近年來,由於連年乾旱,紮龍保護區面臨巨大的缺水威脅。自然形成和養育紮龍濕地的水源日益減少。近10年來紮龍濕地的主導水源烏裕爾河河水年平均徑流量比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減少70%。由於缺水,造成濕地萎縮、退化,荒火頻繁發生。鶴類等珍禽棲息地不斷縮減,生物多樣性受到破壞。
遲夙生代表介紹,目前,人類活動與鶴類等珍禽棲息繁殖矛盾日益突出,與越冬地不同的是,繁殖地鳥類對人類活動有強烈的排斥性,對人類活動乾擾的承受能力十分有限,特別是鶴類等大型水禽有佔區營巢的習性,每個繁殖鶴的領地要1.5平方公裡左右,所以更需要足夠大的生存空間。濕地缺水、過度收割和捕撈造成葦塘和草原退化,魚類減少,導致鳥類的隱蔽條件被破壞,食物越來越少。在濕地中的崗島上開墾農田,建房定居,對鳥類驅趕效應十分明顯,出現人鳥爭地、人鳥爭食的局面。
措施:建立長效補水機制
如何使保護區得到更好的保護?遲夙生代表提出三點建議:
建立長效補水機制,使濕地不再渴水。2002年為紮龍濕地補水3.4億,此後又連續兩年為紮龍濕地補水,初步解決了紮龍濕地缺水問題,濕地面積得到恢復,火燒後的植被得到再生,從目前看,在相當長時間內,紮龍濕地需要依靠嫩江補水,必須積極爭取建立長效補水機制,這是保護紮龍濕地的根本性措施。
實施核心區移民,村莊變鳥島。保護區內有2.9萬多人口,其中核心區內有13個自然屯近5400多口人,這些居民的經濟來源主要靠吃『濕地』。滅絕式的捕撈魚類;過度的收割葦草;崗地都被墾為農田;蓋房子、修公路、架電線、跑汽車,都構成了對鶴類棲息地的嚴重影響。實施核心區移民是實現鶴類棲息地恢復和農民進一步脫貧奔小康的雙贏建議。
積極爭取保護區立法,把資源保護納入法制化軌道。保護區建立至今一直未能取得自然資源的使用權和管理權,一切自然資源都歸屬當地鄉鎮和一些企事業單位使用和管理,保護區只是對鳥類資源有一定保護的權力,這種狀況使保護區管理局十分被動,只有通過立法纔能使保護區獲得自然資源的管理權,依法保護自然資源纔是保護區實現有效管理的唯一途徑。目前《黑龍江省濕地條例》已經頒布實施,紮龍保護區條例應力爭盡早出臺。本報北京9日電
新聞鏈接
紮龍自然保護區建於1979年,1987年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92年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面積2100平方公裡,是我國最大的以保護丹頂鶴等珍稀水禽及其生態系統為主的濕地類型保護區,蘆葦沼澤濕地面積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也是鳥類重要的繁殖地和往來南北的遷徙停歇地。紮龍濕地生物豐富多樣,鳥類資源十分豐富。全世界現有丹頂鶴2000餘只,紮龍濕地現有400多只,在世界鶴類保護與濕地保護事業中佔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