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3月13日電 ( 記者 楊佳 ) 『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有自己完善的奶業法律法規,我們的近鄰印度,同樣是發展中國家,同樣有著龐大的人口數字,但印度的奶業比我們發展得好得多,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印度多年前就頒布實施的奶業行業法規。』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完達山乳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清泉,在他提交一份關於制定『奶業健康發展管理條例』的建議中說。
奶業問題一堆亟需規范引導
劉清泉表示,奶賤傷農,奶農倒奶;無奶可收,企業搶奶,過去兩年裡,中國奶業市場所出現的種種混亂,是行業發展不規范的實際體現。隨著國務院《關於促進奶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出臺,加大奶牛良種補貼力度、實施後備母牛補貼、建立奶牛政策保險制度等8項主要針對奶農的政策逐步實施,奶業亂象方有所好轉。
『奶源大戰雖然平息了,但奶業的問題仍然存在,過去是奶農難,現在變成了企業難。』他給記者算了一本眼前牛奶加工企業普遍存在的『頭疼帳』:國際市場上乳制品關鍵原料價格在持續上漲。如生產奶粉所必須的乳清蛋白、乳糖等等,這些原料國內一直沒有生產,長期依賴於進口,但2006年上半年,僅乳清蛋白一種原料,進口價格就從過去的12000元/噸上漲到了28000元/噸,翻了一番還要多。產品運輸費用大幅增加。燃油漲價、海運運費漲價,特別是海運費,兩年間幾乎翻了一番。諸多要素價格上漲給企業帶來壓力的同時,成品牛奶的市場銷售價格處在發改委的價格乾預范圍內,原料買入價格遵循市場價值規律上漲,產品出售價格卻不能遵循價值規律,『企業的利潤率現在已經太低了,我們現在全行業的淨利潤率低到只有1%到3%,這極其不利於整個行業的正常發展。』
立法控制奶源基地加工企業合理布局
劉清泉建議,首先亟待規范的就是加工企業合理布局、有序發展。全國的牛奶加工企業已有一千多家,基本都集中在奶牛飼養比較集中的東北、西北、華北,奶產品加工需要奶源,但後發展起來的很多加工企業沒有自己的奶源基地就匆匆上馬,鮮奶從哪來?唯有『搶』,一『搶』造成奶收購價格短時上昇,但當企業通過爭搶形成了自己的控制區域,該地區的奶收購價格又會下降,漲漲跌跌,只能造成奶農對養牛失去信心。
無序發展也帶來產能過剩。『養牛需要牧草、需要原料,每個區域的載畜量都有它的上限,加工企業也就應當有科學合理的布局,加工企業紮堆帶來的生產能力過剩已經十分嚴重,有的地方現在超過50%的生產能力處於閑置狀態。』
立法打擊『奶販子』在原奶收購中作祟
企業與奶農之間需要有公信力的中間橋梁,而目前我國絕大多數加工企業從奶農手裡收購原奶,都要通過『奶販子』完成,這些奶販子在中間靠制造差價謀取利潤,賣給加工企業的原奶價格提高了,但其實從農戶收購原奶的價格並沒有提高。
立法促進養殖技術提高『美國每頭成母牛年產奶能達到9噸,而我國成母牛年產量只有4噸。』劉清泉認為,農民提高收入不能單純依靠提高奶價,而應該把焦點放到提高奶牛飼養的科技含量上,用科學技術促進牛奶產量提高,鮮奶產出成本降低,實現奶牛業的總體提質增效。
立法規范銷售市場競爭
牛奶行業目前的市場競爭多屬於低端競爭,公司之間靠大規模捆綁促銷搞競爭,這種惡性競爭只能造成整個行業利潤不斷下降。
劉清泉說,通過牛奶增強營養攝入、提高全民身體素質,已經成為全世界的共識,而實現一杯牛奶強壯一個民族的願景,不僅需要國人增強對牛奶重要性的認識,還需要整個牛奶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給牛奶『立法』,不僅僅是一個企業、一個行業求發展所提出的要求,而是關系到中國大發展的全民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