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曾是金代古城遺址 道裡『半拉城子』一度繁榮
2008-03-20 09:01:10 來源:東北網-新晚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3月20日訊 沒有人會想到,哈爾濱市顧鄉大街北側的棚戶區有著這樣悠久的歷史,其形成可追溯到金代,即使是建國前就在這裡居住的棚戶區居民,也無法准確說出這個地方存在了多少年,但他們記得這個地方最早的名字———『半拉城子』。

  翻開道裡區志,在其『地名考』一欄中,專門有『半拉城子』的記載:坐落於顧鄉屯以西、現工農街道辦事處轄區內,相傳是金代的一座古城遺址,因其城垣殘缺,故稱『半拉城子』,又分為東、西半拉城子,東半拉城子在現在上江街以東地帶,西半拉城子在現在工農頭道街西段一帶地面。

  關於半拉城子,《雙城縣志》、《吉林通志》、《金史》上均有記載。《金史·太宗傳記》載:天惠三年開闢從上京(會寧府)至長春州之間古道,曾在半拉城子設驛站。解放前,半拉城子兩屯居民不足百戶,多從事燒窯和農業生產。解放後,由於不斷改建和發展,東、西半拉城子已面貌大變,並形成一條主要乾道———工農大街。

  早期居民多為山東人

  73歲的姜紀美老人告訴記者,53年前她隨家人從山東費縣『闖關東』到哈爾濱市,並從當時的顧鄉屯嫁到半拉城子,在這裡已經居住了半個多世紀。老人清楚記得,她剛到這裡時,整個『屯子』只有兩排房子,近百戶人家中,基本以山東移民為主,房子周邊都是菜地。『我們這兒離市區有些距離,又都是山東過來的,半拉城子這邊一直被顧鄉屯的居民稱為農村』,老人現在還對這種看法還很不滿意,因為她們始終認為,她們已經融入了哈爾濱,就應該是哈爾濱的市民。

  老人對自己家的第一間土坯房印象深刻:『當時政府給發了房屋土地號,但房子要自己蓋。沒錢啊,家裡老人靠種植黃煙和替別人做工的收入蓋起了第一間土房,雖然平均每人不到5平方米,但畢竟是有了自己的家。』老人有3個子女,這在當時是孩子少的家庭,孩子結婚後,曾經一家6口在40平方米的房間內生活。除了種地,半拉城子的人都會到附近磚廠『打工』,一個月可以有30多元的收入。這在當時的收入不算多。直到現在,老人和家人的收入也不高,所以一直居住在棚戶區。

  記者見到老人時,老人套了2件毛衣,但記者感覺屋裡比外面還冷。老人把記者讓進兒子的房間,說:『我的屋子太小了,家裡雖然冷,但捨不得燒啊。』在老人家裡,記者看到了老式縫紉機、火牆等城市中很少見的物品,這些還是他們生活中不能缺少的東西。聽說馬上要拆遷了,老人很高興,能住新樓房是老人的願望,但老人有一個願望:『改造後還回這裡生活,習慣的老鄰居,生活了幾十年的土地,捨不得』。

  工廠繁榮人口激增

  工農大街北側棚戶區人口激增始於附近工廠的增加,作為這段歷史的見證,記者在工農街道辦事處建材社區主任孫愛臣的指引下,找到了63歲的韓長富老人。老人就出生在棚戶區,他91歲的父親是建國前到『半拉城子』定居的山東高密縣人。韓長富老人是市建工集團的退休工人,韓長富回憶,小時候家裡周邊到處都是磚廠,父親幫別人種地,附近的居民都在磚廠工作,隨著磚廠的相繼倒閉,一批工廠陸續落戶到『半拉城子』,昔日的荒郊一下子熱鬧起來,大批工人隨著工廠的落戶到這裡落腳,一批工廠職工宿捨和家屬房迅速在原磚廠位置建設起來。

  老人把能夠記起的工廠一一列出:哈爾濱市醬菜廠、哈爾濱市鍛壓機床廠、哈爾濱市印刷廠、哈爾濱市燈泡廠、哈爾濱市閥門廠、哈爾濱市照相機廠。

  老人說,廠子紅火了一陣,後來就搬遷、倒閉、消失了,很多工廠家屬將房子出賣,現在能找到當時的『老戶』已經很少了。而隨著城區擴大,半拉城子從城市人眼中的『農村』,徹底的融入了這個城市,人口迅速增加,特別是近幾年進城務工人員增多,附近陸續蓋起了大批的房子,半拉城子漸漸成為了現在的棚戶區。

責任編輯: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