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長春產婦出血不止死亡 血液制品全國告急
2008-03-20 09:09:4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作者:曹紅濤 孟海鷹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3月20日訊 24歲的長春產婦小嬌因產後出血不止死亡,血液制品全國告急。

  事件回放

  3月8日3時許,24歲長春市郊農民尹文嬌在長春婦產醫院剖腹產下女兒,術後大出血。長春都市動聽廣播電臺與黑龍江交通臺聯動,在哈爾濱找到救命藥??人血纖維蛋白原,並4次送藥去長春。其間,醫院、媒體、政府部門與社會公眾充分互動,愛心如潮水般湧向病房。15日1時許,轉至吉大一院ICU病房的尹文嬌在與病魔抗爭7天後,不幸死亡。據記者了解,當從哈爾濱醫大一院和哈爾濱市腫瘤醫院找到的11支『人血纖維蛋白原』注入尹文嬌體內時,已距她發病近20個小時……

  

  血液制品全國告急 醫院沒有1克救命藥儲備

  據長春市婦產醫院業務院長佟曉紅介紹,人血纖維蛋白原是一種血液制品,正常情況下,醫院婦產科應該至少備4?6克,但尹文嬌病發時,醫院1克也沒有。院方在市各大醫院遍尋不到,又向沈陽、北京、哈爾濱求助,好不容易纔在哈市找到藥。

  『從去年2月開始,全國就出現了血液制品的全線短缺。』我國著名血液病專家、哈市第一醫院血液研究所所長馬軍介紹,國內的血液制品主要為三大類:一為白蛋白類,主要用於燒傷、癌癥晚期、水腫及電解質不平衡患者;二為免疫球蛋白類制品,用於免疫機制不完全的患者;三為凝血因子類制品,主要用於甲、乙型血友病患者的救治。人血纖維蛋白原就屬於第三類。

  據悉,三類血液制品中以人血白蛋白最多,以1噸血漿生產25?28公斤人血白蛋白計算,我國人血白蛋白人均擁有量只有發達國家的1/10?1/20,其他類型的血液制品更少得可憐。

  哈爾濱醫大一院院長周晉介紹,醫院的人血白蛋白日常僅有百支左右的庫存,每一支使用都要經過院長批准。『每天僅批10支左右,若敞開用,每天至少要幾十支,根本供不應求。』

  『全國有十多萬血友病患者急需凝血的「第Ⅷ因子」而不得,僅黑龍江省就有600多人,他們活得很艱難。』馬軍話語中透著焦慮。

  三大原因導致短缺

  准入門檻提高;血漿采集站減少;定價不夠合理

  血液制品何以如此短缺?

  馬軍認為,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由於為了防止艾滋病等血液疾病傳播,藥監局系統近年對生物制品公司重新審查,抬高了血液制品准入門檻和工藝標准,生產企業銳減。二是從去年開始國家取締有償獻血,血漿采集站減少,如黑龍江省由原來的17個減少到7個。2004年全國的采漿量約4000噸,2006年下降到不足3000噸,血液制品原料因而短缺。三是血液制品定價不合理。人血纖維蛋白原0.5克/每支定價148元、第Ⅷ因子定價200多元,而兩種藥以往進口價都在千元以上,這種與成本嚴重倒掛的定價導致生產企業無利可圖,少生產甚至不生產是必然。

  另外,從2008年1月1日起,我國開始推行血液制品原料血漿『檢疫期』制度,即血漿要在生產廠家存放3個月再進行生產。據此推算,我國的血液制品生產將在現有基礎上再減少1/4。

  開高價就能買到血漿站

  建議在全國范圍建立血漿的科學調配機制

  『應改進現行的漿站改制政策,強化地方政府的血源管理責任意識,減輕企業的經濟負擔。』馬軍介紹,從2006年開始,地方血漿站可以無償劃撥給同屬國有資產的承擔國家計劃免疫任務的生產廠家,但在現實的執行過程中,沒有一家血漿站是無償劃撥的。不管什麼性質的企業,只要開價高就能買到血漿站,各地的血漿站紛紛將改制視為『發一筆』的機會。

  哈爾濱醫大三院院長徐秀玉指出,應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血漿的科學調配機制,讓有限的血漿最大程度地獲得利用。

  據了解,我國目前有30多家血液制品生產企業,其中只有3家企業有能力生產第Ⅷ因子,其餘的20多家企業只能在血漿中提取白蛋白等產品,大量能夠生產凝血因子的剩餘原料被白白浪費,應該加強調配,保證有生產能力的企業得到足夠原料。

  『血漿少,企業吃不飽呀!』哈爾濱世亨制藥集團銷售經理孫延喜說,在國外,血液制品生產基本由官方控制或者半官方管理,很少有絕對民營的,且行業協會受到政府密切監督和制約。美國和整個歐洲的血液制品生產企業不超過10家,但規模大,專業化程度很高,產量足夠供應市場。『我國30多家血液制品企業中有一些因為原料短缺陷入半停產狀態,這需要國家出臺政策加以應對。』

  『要對血液制品生產進行科學監管,將其視為特殊行業加以宏觀調控,不能放任無序競爭。』吉林省衛生廳廳長李殿富認為,監管不能是『一放就亂,一管就死』,應該鼓勵企業加強科研、規范競爭,瞄准世界一流標准進行生產。他還建議政府通過稅收、價格等杠杆作用撬動企業的生產積極性。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