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20日電 誰是牡丹江境內第一位土著人,現已無法考證;多少年前,牡丹江境內纔有了人類生存,這十分重要;當時,他們衣食住是什麼樣子的,究竟有著怎樣的生存境況呢?當我們叩開市文物管理站站長陶剛的房門,他向我們講述了一樁樁鮮為人知的考古新發現:六千多年前,在我們家鄉的土地上就有了人類活動的遺跡。
得出這番結論有著確鑿的依據。
(一)
牡丹江市平均海拔230米,東部為長白山系的老爺嶺和張廣纔嶺,中部為牡丹江河谷盆地,山勢連綿起伏,河流縱橫,四季分明、氣候宜人,素有『塞北江南』和『魚米之鄉』的美稱。
遠古時期,人類的生產力水平低下,生存的現實選擇決定了他們必須依賴於大自然。人類逐水而棲,河流兩岸是人類燦爛文化的搖籃,這樣的結論在牡丹江流域同樣被印證著。
振興遺址(因發掘的地點名稱而命名)位於海林市三道鎮,原振興村西約700米處的兩山之間牡丹江右岸二級臺地上,距原江邊約400米左右,隔江與左岸的河口遺址相對應。但遺憾的是,現遺址已被蓮花水庫蓄水淹沒了。
振興遺址最早是在1979年黑龍江省文物普查時被發現的,當時遺址處在耕地之中。1989年為配合蓮花水電站建設,黑龍江文物考古研究所與牡丹江文物管理站又對其進行了復查,之後確定了考古發掘計劃。
1994年6月至1995年9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吉林大學考古學系等單位聯合對振興遺址先後進行了4次發掘。揭露面積1160平方米。從地表到生土劃分為5層。發現房址17座、灰坑124個、溝3條,出土各類遺物700餘件。考古學者將振興遺址的全部遺存分為5個大的文化時期,屬於『振興文化』的是振興遺址一期甲類遺存。因此,振興遺址被界定為是:目前牡、綏流域地區,已知最早的一種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遺存。而與之年代相近的考古學文化類型,還有位於牡丹江市西南15公裡牡丹江右岸的——敖東崴子遺址,然而遺憾的是,這個遺址早已蕩然無存了。
生存於這個時期的人類,完全依賴於自然物產而生活,基本上以漁獵樵采的方式維持生存,這是人類幼年期。但通過考古挖掘,人們還是發現了當時人類的智慧火花。比如在各類遺物中,有了人類創造的各種石器和陶器。
(二)
在振興一期甲類遺存中,發現了4個灰坑,均為平面橢圓形。打破生土層,坑內堆積少量有文飾的碎陶片,還有一些打制石片。最為珍貴的是發現一件陶塑和一只陶罐。考古學者將這些殘片復原後,將其分為罐、盆、缽三類,基本屬於生活用具。陶質多為含砂量較大的手制紅褐、黑褐、黃褐陶。陶器因羼有雲母石類的物質,而使陶片上有光澤並有閃光的斑點,陶器顏色不勻,燒制火候較低,個別陶片可見泥片套接痕跡,有些器物靠近口沿處有穿孔。由此可見,這個地方的古人類已開始按自己的想法制造工具了。
至於那些陶片上的文飾,雖然只是簡單地壓印『之』字形蓖點紋、窩點紋、戳劃而成的短條紋、小方塊紋等等幾何圖狀的文飾,但傳達著古人類對美好的追求,他們因熱愛自然,而將自己眼中的美好賦予在他們創造的物品上。
此外,那些石器工具因用途不同可以分為:投槍頭、圓頭刮削器、有脊石葉、石器圖等。這些石器有打制的,有借助外力壓制而成的,這是人類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生存於那個時代的最好的工具。
(三)
陶剛站長還如數家珍地介紹了牡丹江市文物遺存的概況:已發現各時期各類遺存近600處;各級政府公布的文物保護單位8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4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42處。此外還有各類文物與標本千餘件,珍貴文物百餘件。
因年代久遠,考古學將人類制造、使用陶器、石器時代籠統地稱為新石器時代。那麼,在牡丹江市還有哪些古人類的遺址呢。
據介紹,除振興文化(振興一期甲類遺存)、敖東崴子遺址外,牡丹江市還有新豐遺址,遺址位於市北安鄉新豐村長石小河子左岸山腳下的坡地中。在那裡人們共采集劃紋陶片20件,手制夾砂紅褐陶片多件,器底2件。
位於寧安市鏡泊湖南湖頭對岸的鶯歌嶺,存在著深厚的歷史遺存。通過從地層疊壓關系入手,將早期的稱為『鶯歌嶺下層文化』,晚期稱為『鶯歌嶺上層文化』。在『鶯歌嶺下層文化』發掘中,發現了夾砂紅褐陶器,同樣有著『人』字形紋、梳齒紋、『W』形印紋,以及由蓖點紋組成的各種帶形紋飾。
考古學者通過研究認為,振興一期甲類遺存、敖東崴子遺址、『鶯歌嶺下層文化』等處的年代應與密山新開流遺址年代大約相仿,他們同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一樣,已經進入新石器時代的中期階段,有可能已進入父系社會階段。由此,我們可以斷定,這時便拉開了牡丹江有人類活動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