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22日訊 在孩子一次次瀕臨死亡之際,她都堅定地伸出胳膊,讓自己的鮮血給兒子新生……
張海雲,一位無私的母親,30年來,在孩子一次次瀕臨死亡之際,她都能堅定地伸出胳膊,讓自己的鮮血給兒子新生……
不幸:兩個兒子都得上『血友病』;幸運:每當兒子犯病,只要輸入父母的血液,傷口就會神奇地愈合
1979年夏,延壽鎮居民張海雲發現,不滿4歲的長子蔡紅剛和剛剛兩歲的次子蔡紅亮,每當有磕磕碰碰,傷口都會血流不止。在當地醫院,醫生診斷說兩個孩子得的是血液病,需要輸血救急。經化驗,一家4口人都是O型血。讓父母欣慰的是,每當孩子犯病輸入父母的血液,傷口就會神奇地愈合。
上世紀80年代中期,為了弄清孩子的病因,張海雲賣掉了家裡的兩間土房,帶著兩個兒子遠赴北京、天津看病。在天津血液病研究所,醫生診斷說,孩子患上了第八凝血因子缺乏癥,醫學上統稱『血友病』。這是一種遺傳性疾病,終身無法治愈。
這天夜裡,懷揣著病情診斷,張海雲漫無目的地在天津的大街上走到天亮。一度,她肝腸寸斷、萬念俱灰,兒子是她的生命、她的希望,她無法接受醫生說的『你兒子活不長』的嘆息……當太陽從東方昇起,張海雲擦乾眼淚,調整心態,她已拿定主意,不管情況多麼糟糕,她要盡自己所有的力量讓兒子活下去!
2買不起常年治病的藥物,母親的鮮血就是兒子的救命良藥
醫生告訴張海雲,治療血友病有兩種方法,一是靠輸入同血型的血漿凝血,二是靠定期輸入『八因子』藥物凝血。張海雲的丈夫蔡金的單位黃了,夫婦沒有固定工作,如果每月兩個兒子打兩支『八因子』,家裡無法承擔一千多元的藥費。於是,每當兩個孩子犯病,蔡家夫婦就輪流為患兒輸血,少則200或300毫昇,多則500毫昇。
醫生告訴張海雲,按照人的正常生理承受能力,3個月內獻血不應超過200毫昇。兩個兒子病情嚴重時,每個月都要住院一次。蔡家夫婦給兒子的輸血量,遠遠超出了規定數值。這樣的情形只堅持了5年,丈夫蔡金被查出得了乙肝,不能再為孩子輸血。從此,不管哪個兒子犯病、需要多少血,都從母親的身體裡獲得。
1998年夏天,長子蔡紅剛突發顱內及內髒多處出血,危在旦夕。張海雲不顧醫生極力勸阻,兩天內為兒子輸血1000毫昇。兩天後,蔡紅剛去世。擔心母親承受不住巨大打擊,次子蔡紅亮說:『媽,你要哭傷了身子,我也活不成了。』望著小兒子,張海雲一咬牙堅強起來:『孩子,給你帶來這種怪病,當媽的對不起你。就是豁出這條命,媽也要保你平安!』
30年、40000毫昇,數字記錄母親的偉大,鮮血創造生命的奇跡
為了多賺錢給兒子治病,張海雲到市場擺攤賣菜,自己養蛋雞,當清掃工,有時同時擔負幾項工作。長期超量獻血,睡眠不足,營養不良,積勞成疾,嚴重損害了張海雲的健康,她出現了骨節變得粗大的癥狀,身體狀態每況愈下,常常暈倒在上班路上、灶臺前。
有的好心醫生勸張海雲:『孩子的病沒有治愈的希望,別治了,別弄得人財兩空。』張海雲堅決不肯,依然堅持給兒子輸血、治病。
30年間,張海雲就是這樣,用她柔弱的肩膀和鮮紅的血液,橕起了兒子生命的綠洲。
按常規,正常人獻血量3個月內不能超過200毫昇,且不宜長期接連獻血。30年裡,張海雲年均獻血1400多毫昇,張海雲為兒子累計獻血4萬多毫昇,相當於換了10次血。
為省下錢給兒子治病,張海雲30年間幾乎沒有買過新衣裳,夫妻倆平日幾乎沒吃過葷菜。
4慈母大愛感動社會各界,不幸家庭被溫暖包圍
張海雲堅持多年給兒子輸血的事情,漸漸在延壽縣城傳開了。人們對這位堅強的母親,充滿崇敬之情,設法給這個不幸的家庭提供幫助。多年裡,縣醫院換了幾任領導,卻都能傳承一條不成文的規矩:張海雲的孩子住院,免除住院費;醫護人員經常從家裡為母子帶來水果、飯菜、衣服等。全縣為這個家庭捐款累計達4萬多元。在民政部門幫助下,張海雲一家修建了一座磚瓦房,結束了四處租房的日子。
2006年8月的一天,次子蔡紅亮再次犯病住院。看到兒子疼得在床上打滾,張海雲伸出胳膊讓護士抽血,醫生說:『你不要命啦,再抽血你就得死!』為了盡早弄到凝血藥『八因子』,張海雲搭乘貨車冒雨趕到尚志,又坐火車到哈爾濱,帶著藥返回尚志已是晚間8點多鍾。在尚志火車站廣場,身上僅有10元錢的張海雲先後找了幾輛出租車去延壽,司機們誰也不肯頂著瓢潑大雨冒險開車。想到兒子在病床上忍受劇痛的煎熬,張海雲『撲通』跪倒在一輛出租車前。好心的司機把她拉進車裡,聽了她的話,司機擦掉同情的眼淚,馬上開車趕往延壽,車費分文未取。
多少年來,因為有愛,患病的兒子一次次逃離了死神的陰影;同樣因為有愛,張海雲正在為兒子創造了命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