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片說明】 如今坐落在衡山路上的山東會館。 |
||
|
||
【圖片說明】 山東會館舊貌。 |
||
|
||
【圖片說明】1932年哈爾濱洪災時慈善會的舊址。 |
東北網3月25日訊 讓我們回到90年前的哈爾濱:那時,凡是闖關東來哈的山東老鄉,只要到山東會館報一聲他是哪個縣的,會館就管吃管住;失業了,會館會給做擔保找工作;婚喪嫁娶沒有錢的,會館會出資接濟;1932年發大水,受到會館幫助的山東人反哺社會,不僅捐錢捐物,還騰出自己的房子安置災民……
斑駁鏡子映出會館
1998年的一天,市文物管理站站長劉雲纔接到了道外區南十道街惠民小學一名教師的電話———他們在整理學校的物產時,意外發現了一面斑駁的鏡子,上面印有『惠民母校之光』和『1949』的字樣,不知有沒有文物價值。
劉站長迅速帶著人來到這裡。『我們到了現場看到,校捨周圍都已經扒平了,能看出它的輪廓,是一處四合院樣式的老房子,太漂亮了!』眾人都發出了贊嘆。中國古典式的大門臉,大紅的柱腳黃色的流璃瓦透露出莊重之氣。
隨後,他們又在院子裡發現了一塊高1.1米、寬半米、厚0.3米的石碑。回到文物站後,他們用水把上面的泥土刷掉,『巨川會長傅公遺愛碑』的字樣出現了。
『當看到「傅巨川」三個字時,我馬上就想起來,小時候聽家裡老人說過,哈市有一處山東會館,第一任會長就是傅巨川,難道惠民小學就是山東會館?』碑文顯示,這塊石碑是傅巨川去世後,其他闖關東的同鄉為紀念他而立的,再結合已有的山東會館的其他資料,文物站確定惠民小學就是以前的山東會館。劉雲纔站長說,遺憾的是當時保護文物沒有現在這麼受重視,不久,惠民小學被拆除了,現在那兒已成了居民小區。
山東漢子獨闖莫斯科
『傅巨川也是闖關東過來的山東人』,據傅巨川的外孫媳婦趙女士說,傅巨川是一個見過大世面、博愛、有頭腦、具有開創精神的人。他的闖關東經歷更加艱辛,他從山東闖到哈爾濱,過了多年站住腳後,又一路闖到了莫斯科。
據趙女士講,當時俄國人特別喜歡人參、中藥和皮貨。36歲那年,傅巨川剛成親不久,就告別妻子,帶著這些東西,先到了海參崴,然後一路向莫斯科進發,一邊走一邊做生意,不斷在一個地方采購,又到下一個地方進行交換,一直闖到了莫斯科。
傅巨川去俄羅斯經商,一去就是3年多的時間,回到哈爾濱後,一直做外貿生意。因為他仁義經商,慈善好施,很多人都願意和他做生意。10多年後,他積累起資金開發了道外區十一道街到二十道街的大片區域,成為一名巨商,於是,籌建山東會館的事開始在傅巨川的心裡盤算。
率老鄉抱團兒建會館
1910年前後,每年有數十萬的山東人來到哈爾濱謀生。一些有親戚照應的還好一些,那些沒有人投奔的,就在街上沿街乞討。
傅巨川當時住在黑山街,每次上街都能看到成群結隊的乞丐,衣衫襤褸,面瘦肌黃,尤其是還有一些乞丐帶著小孩子。一聽口音就知道是山東人,細問之下還有很多都是家鄉的人,每次,傅巨川心裡都隱隱作痛。而看到那些乞丐,他意識到,只靠救濟,養活不了這麼多窮人,必須給他們找到謀生的活計。
1915年,傅巨川把一些熟識的山東商號老板召集來,倡議創立山東同鄉會,作為山東人臨時落腳的地點,同時,通過同鄉會來進行聯絡和溝通感情,大家抱成一團兒共謀發展。這一提議得到一致擁護。
會館選在了傅家甸(今道外區),因為窮苦人主要聚集在那裡,便於接濟。趙女士說,傅巨川資助了建館的大部分資金,並親自主持建設,幾年後,山東會館建了起來。
會館是闖關東者的家
『凡是山東老鄉,闖關東來到哈爾濱,到會館報一聲自己是哪個府、哪個縣的,登個記,沒有吃的,會館提供吃的;沒有住的,會館提供屋子;失業了,會館給做擔保找工作;婚喪嫁娶沒有錢,會館出面接濟。』趙女士說。
其中,找工作是闖關東人最關心的。被擔保的人犯了偷、搶、殺的罪,做保人要承擔連帶責任,因此,能夠獲得會館擔保,就是對人品的肯定。一批批拿著擔保書的人找到了工作,一聲聲的滿意傳了回來,山東會館很快就塑造起『山東人最講誠信』群體形象。這樣,依托著會館,剛落腳的山東人就比較容易討生活;已落腳的,漸漸有了自己的店面;已發達的,事業則更上一個臺階。闖關東來哈的山東人獲得了更多、更好的發展機會。
劉站長這樣總結山東會館的價值:『許多闖關東過來的山東人,四顧茫然,困難重重,山東會館成為他們在哈爾濱的落腳地,是他們的第一個家。如果沒有山東會館,闖關東的一些山東人很可能迫於生計和自然條件的威脅,餓死、凍死的會更多。』
受助者反哺報恩德
受到傅巨川等人們的影響,幾年以後,許多最初接受幫助的老鄉也做了生意人,其中不少人成為新一批大大小小商號的老板,有的還當上了會館的新議董。
『受人滴水之恩,自當湧泉相報』,他們開始以出錢、出力、安排工作等方式來反哺會館,幫助了更多的山東老鄉落腳哈爾濱,傳遞他們在闖關東過程中接受的幫助和感到的溫暖。
1932年,松花江水突然漲了起來,很快淹沒了道裡、道外區。洪水持續了近40天,待江水退去後,滿街都是稀泥,開始鬧瘟疫。這時的傅巨川正任一個慈善組織的會長,他組織了哈爾濱所有的大小醫院捐藥。沒受災的山東商號也紛紛響應捐抗災物資,這些剛剛有積蓄的山東人,不但把自己的房子騰了出來,安置災民,同時還自發捐出糧食、被服。一些經營中藥藥材的山東人把庫存的藥材都拿了出來,支起大鍋,熬中藥湯給災民服用。
留下那段溫暖記憶
1940年,傅巨川卒於哈爾濱,共擔任了26年的會長。山東會館的繼任會長,沿承了已經成型的管理章程,加上山東同鄉源源不斷地相助,一直支持到1946年。後由於多種原因,山東會館暫時停辦,同鄉會也漸漸解體。
山東會館在開設的30年間,曾救助了大批闖關東的山東人,如今,這已經是一個無法統計的數字。在歷史的那個片段,他們的艱苦創業、共濟發展、樂善好施,都成為我們城市記憶的一部分。直至今日,在那所山東會館湮滅在城區數十年之後,當人們娓娓講述起它的時候,我們仍能感受其間的溫暖。
2005年,山東商會在哈成立,辦公地點掛上了『山東會館』的牌子。與早期山東會館相比,現在的山東會館更多是通過經濟上的往來,交流文化信息,加強兩地的聯系。記者從規劃部門了解到,恢復山東會館已列入道外區的開發計劃,館內將展出山東移民在哈創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