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古街很有名,它已存在了127年,歷史上曾經商販雲集。這條街之所以有名也許還和它一直延用至今的名字有關,它不像地段街曾叫希爾科夫王爵街、買賣街曾叫多爾果瓦街、民益街曾叫長官公署街,它有點『土』,一直帶著山東人朴實無華、任勞任怨、能屈能伸的勁兒,是地道的百姓街。
82歲的王鳳林在太古街生活了一輩子,他說這條街就是他眼裡的城市。1881年的時候,太古街就出現了,正陽街(靖宇街)和許公路(景陽街)出現時,太古街已是老道外最繁華的街道了,著名的三盛爐鐵匠鋪在太古十五道街上。正陽街出現以後,百貨商場集中到正陽街,太古街主要經營農雜、農具、農副產品和糧食,進城買賣的農民和城市居民熙熙攘攘、車水馬龍,這裡的糧棧、客棧、酒館、飯店、大車店也比比皆是。
太古街從南頭道街一直延伸到二十道街,在別的街道還是土道的時候,它已經被修成了石頭道,這條街也是道外最先用長條石鋪路的大街,在解放前是通行公交汽車的道外五條大街之一。在十九世紀末,現今霽虹橋的高岸上夏季並沒有直通道裡、道外江邊的小路,只能沿大直街方向順南崗行至哈爾濱游樂園,左拐進入太古街再去道裡江邊。那時的太古街兩側住的多是山東人,為了加強同鄉情誼、互濟互助,山東同鄉們還建立了山東會館。
《闖關東》在央視熱播後,道外區曾搜集過民間的『闖關東』遺存,工作人員還在市民手中找到了一份關於『太古惠民小學』的文獻。時間追溯到1936年春,當時太古街一帶貧民子女失學較多,山東同鄉會就籌資成立了『太古惠民小學』,學校設在山東會館的東院,山東會館每年都撥付經費。當時該校設有初小、高小,學校有《校歌》,每間教室不僅規定了教學設施,還規定要設痰盂,牆上要掛『孔聖關岳等偉人掛圖』、『二十四孝掛圖』及動植物掛圖等。
山東人的子女在老鄉們的幫助下,在太古街長大,學生們互相家訪、寫日記、參加植樹,還養成了喝開水等良好習慣。太古街不僅是哈市的一條街路,它更以自己的方式養育了這座城市的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