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哈爾濱市豆制品質量調查:大豆腐都那麼清白?
2008-03-31 07:28:48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3月31日訊 盡管今天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但大魚大肉仍難以撼動豆腐在百姓餐桌上的地位。人們喜歡豆腐,除了它經濟實惠、美味可口外,更多的還是相中了它的營養健康,所謂白菜豆腐保平安。

  據統計,哈爾濱市目前有豆制品加工點2200餘家,每天有數百噸豆腐類產品通過集貿市場、馬路攤區、超市、倉買店等渠道進入百姓餐桌。無疑,在市民菜籃子中豆腐仍將長期佔據著重要席位。

  然而,從質監部門的市場調查情況看,食用豆腐讓人們感覺有些不托底……

  品牌豆腐賣不過『三無』豆腐

  用木方釘起的簡易攤床立在馬路邊,攤床上是成板切好塊的豆腐,那些待售的豆腐成摞堆在一旁的路面上,沒有遮蓋,車輛駛過帶起的灰塵不時散落在雪白的豆腐上。記者連日走訪道裡、道外、南崗、香坊等區的早、夜市場,這樣的情景隨處可見。豆腐『裸體』銷售允許嗎?賣豆腐的業戶都不以為然:向來這樣賣,哪有賣大豆腐還帶包裝的?據了解,按食品銷售相關規定,豆腐制品應在禁『裸』之列,可記者調查發現,目前豆腐進入市場隨意性大,入場後無人監管,只要交費就可隨意經營,『裸體』豆腐泛濫已是見慣不怪的現象。

  豆腐裸賣,多數市民習慣上還是接受的,但他們不會知道,裸賣的背後是豆腐生產、加工的隨意和無序,市場上經營豆腐的多數是無照的黑戶。據質監部門統計,目前哈爾濱8區10縣有豆制品加工點2200餘家,其中證照齊全的只有42家。也就是說,市場上銷售的豆腐多是出自那些無證無照或證照不全的小作坊。

  在道裡區松源街市場,百餘米長的小街上豆腐攤點有七八家,大多生意紅火。一家豆腐攤前,買豆腐的市民排起了長隊。業者熟練地切豆腐、裝袋,剛找完零錢的手又接著切豆腐,一板豆腐賣完,業者從旁邊停靠的三輪車上又搬下一板,空盒子隨手丟在腳邊。問起豆腐的銷量,業者說,很好,每天出早市都能賣上二十板豆腐。與這邊紅火的場面相比,不遠處的一個豆腐攤點冷冷清清。業者指著掛著的某品牌豆腐經銷點牌子說:『這裡是正規廠家的豆腐,價格略高,人家一早上能賣幾十板豆腐,而我一天也賣不了兩板。』在通江街早市、一匡街早市等攤區,記者同樣看到了這一冷熱反差的現象。記者對多家暢銷豆腐的經營業者走訪發現,沒有一家能拿出工商執照、衛生許可等合法經營手續。

  正規廠家的品牌豆腐賣不過『三無』豆腐。一家超市豆制品專櫃的負責人深有感觸,他介紹,超市裡的豆腐都是從正規豆腐廠進的貨,質量過關,可價格也相對較高,很多顧客貪圖便宜還是願意到早、夜市的小商販那裡買。而豆腐保質時間非常短,超市賣不動就只好不賣了。哈爾濱市一家品牌豆腐廠的負責人說:『為了能達到食品安全的相關要求,我們在加工條件及生產工藝上都必須做出相應投入,成本自然要增加。而那些無證照的小作坊根本沒人監管,在這方面的投入基本是零,在這種不平等價格對抗中我們肯定吃虧。』他介紹,近年來黑作坊非但無人監管和取締,反而日益壯大起來,在他們的衝擊下,該企業銷售每況愈下,現在生存都成問題。

  小作坊這樣做出大豆腐

  在記者走訪中,那些小作坊豆腐業者沒有不誇自己的豆腐絕對乾淨衛生的。看著冒著熱氣、白白淨淨的新鮮豆腐擺在面前,排隊買豆腐的市民大都對業者的承諾深信不疑。小作坊的豆腐加工真的像在市場上出售時那樣『白』嗎?記者對幾家市場內的暢銷豆腐進行了跟蹤調查。

  在道裡區臨河街一片棚戶區內,記者發現這裡藏匿著多家無照經營的黑加工點。在一家理石加工點隔壁,就是松源街早市上那家暢銷豆腐的生產作坊。這是一間兩居室套間的民宅,外屋是豆腐生產車間,裡屋則是業者一家吃住的地方。在加工間內,一口大黑鍋內正在制作豆漿,裝豆漿用的大缸敞口擺放在屋內,制作豆腐用的模具散放在牆根,室中的空地上污水橫流讓人無處下腳。在屋裡,一根晾衣繩上掛滿了物件,正往下滴水,下面就是剛做好的豆腐。因長期受潮,四周的牆壁已斑駁不堪,上面還長著或白或綠的霉點,空氣中始終彌漫著一股豆腐變質時的酸臭味道。『這樣的條件下生產出的豆腐也敢保證質量?』對記者的提問,小作坊業者無言以對。

  當地居民介紹,還有不少外地人在這裡租房開加工點,像這樣的黑豆腐坊有好多家。在居民的指引下,記者在附近的一處平房裡發現了一個豆腐加工點,比起剛纔的那間豆腐坊的髒亂,這家更甚。同樣髒兮兮的大鍋、大缸,同樣遍地污水,加工好的豆腐旁是一堆燃煤。指著落滿煤灰的豆腐,做豆腐的老漢竟說:『我做的豆腐要是不乾淨,就沒有乾淨豆腐了。』

  通江街的早市還沒散市,一家豆腐攤帶來的30板豆腐已賣光了。賣豆腐的收攤走人,記者驅車跟隨。一個小時後,拉豆腐的農用三輪車穿過地德裡小區駛上地正街拐進一居民院,記者進院時三輪車和賣豆腐的人卻突然不見了蹤影。在居民院內轉了幾圈,走遍了各個單元記者也沒發現豆腐坊。在大院的盡頭,『鍋爐房重地,閑人免進』的牌子讓記者產生了懷疑,記者走了進去,在鍋爐房旁的一處平房外赫然一堆堆新鮮的豆腐渣,鍋爐房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確實有人租了這裡的房子做豆腐,就在剛纔他們回來又走了。

  業內人士介紹,有些攤位所謂外觀好、口感好的豆腐其實多是黑豆腐作坊生產的,放入添加劑、色素和石灰粉來迷惑消費者的眼睛。更嚴重的是,有的豆腐經營戶還以次充好,購買霉變黃豆原料,制作豆腐銷售。

  監管有空白:職能部門各管一塊

  據了解,為了讓老百姓吃上放心豆腐,南京舉辦豆腐節,現場演示教市民識別黑豆腐;合肥實行豆制品生產、銷售兩級准入制度;蘇州開設放心豆制品連鎖店……黑龍江省作為大豆主產區,豆腐一直是百姓餐桌的主打食品,可目前哈爾濱市場上出售的豆腐大部分卻產自衛生條件較差的小作坊。為何出現這種狀況,記者分別采訪了哈爾濱相關管理部門——

  市衛生監督管理所有關人士答復:日前衛生管理部門出臺了相應規定,要求餐館及各檔口食品生產經營者必須建立並執行食品及食品原料進貨檢查驗收制度,審驗供貨商的經營資格,包括食品衛生許可證。建立食品庫房索證驗收記錄臺賬,對產品的感觀形狀進行查驗,索取產品批次檢驗合格證或化驗單,檢驗檢疫合格證或購物憑證(發票、信譽卡)等。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多數豆腐進入飯店基本沒有索證要求,相當一部分小作坊豆腐源源不斷通過飯店這一渠道流入市民餐桌。而同時,一些持合法手續經營的商家未及時為從業人員辦理健康證,眾多非法經營的小作坊從業人員的健康更是沒有保證。

  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有關人士答復:哈市要求食品超市、食品市場銷售者建立健全進貨索證索票制度。要求縣級及其以上政府所在地城市的食品超市、經營食品的商場和食品批發市場、食品集貿市場內的入場銷售者建立健全進貨索證索票制度。如果都嚴格按此執行,可杜絕無證無照的小作坊食品進入流通領域。對於無證照的小作坊,由於它們大都位於城鄉接合部,具有極強的隱蔽性和流動性,發現難、執法難、整治難,根治更難,不過只要有人舉報,工商部門一定堅決取締。

  據調查,目前哈爾濱各大型超市、商場都能嚴格執行食品准入制度,可在一些集貿市場尤其是各地辦事處管理的早夜市,管理者除收管理費用外,對業者經銷的豆腐來路則少有過問。而對黑加工點的整治,工商部門經常處於被動局面,往往是媒體曝光或有人舉報後纔有針對性地進行取締,而事後不少被取締過的黑加工點又重新開張營業。

  市技術監督局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處相關負責人答復:如嚴格按國家食品安全市場准入制度(QS認證)要求,哈爾濱市目前還沒有一家豆制品加工點能達標。眼下,正逐步對哈爾濱市證照齊全的42家豆制品加工點進行指導規范,以期讓他們盡早邁進市場准入的門檻。針對豆制品行業普遍使用工業鹵塊的現象,去年曾進行集中專項整治,目前在購買環節及源頭已得到有效控制,這一問題基本杜絕。去年還在呼蘭區的豆制品行業進行規范生產流程試點工作,取得良好效果。今年將對小作坊產品質量檢驗缺位進行控制,准備相應地設立檢驗點,以控制產品的出廠質量。同時,將對那些無證照或證照不全的小作坊進行監管,幫助並指導他們完善生產條件及工藝,對限期內未達到標准的將通報工商等相應管理部門予以取締。

  據了解,哈爾濱目前無證照或證照不全的小豆腐作坊多達2150多家,如果單靠技術監督局一家逐戶規范顯然力不從心。有關人士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小作坊豆腐多數還構不上假冒偽劣,他們在解決自己生計問題的同時還解決了市民的消費需求,要是全都一棒子打死也不現實。

  對於三家管理部門的答復和做法,相關人士認為,表面上幾家部門分工明確:衛生部門管『進口』,工商部門管『流通』,技監部門管生產,可實際上幾家部門職能上還有交叉,在某個局部形成了誰都管又誰都不管的空白地帶。同時,目前相關檢查執法體制尚未理順,由於行政職能不同,政府部門之間無法形成統一的執法行動。現在一個小作坊要領取工商局發的營業許可證、衛生部門發的衛生許可證、質監部門發的食品准入證,而監管責任又只由質監部門一家承擔。三個部門是不相隸屬單位,發證情況不通氣,造成『鐵路警察各管一段』、三個『大蓋帽』難管一塊小豆腐現象。

  還豆腐清白之身

  豆腐雖小,卻關系千家萬戶,哈爾濱目前豆腐市場的狀況已引起各界人士的高度關注。

  市政協委員張雅清建議:黑龍江省是我國大豆的主產區,有著生產、加工、食用豆腐的得天獨厚條件。然而,豆腐市場的衛生、質量現狀卻不容樂觀,生產環境不合格、從業人員沒有健康證、原料摻假、產品細菌超標、變質無法食用等現象很多,讓老百姓無法放心食用。哈爾濱市的豆腐產業目前還停留在小打小鬧的水平上,沒有形成規模化經營,缺乏監督機制,質量很難得到保障,這是老百姓難吃上『放心豆腐』的重要原因。要解決這個問題不但需要衛生執法單位加大對豆腐黑加工點的打擊力度,還需百姓自我防范意識的增強,更主要的是如何使哈爾濱市的豆腐產業形成規模,佔領市場、樹立品牌,進而推出更多的新品種、新包裝,使豆腐產品更加豐富,保質期限延長。建議有關部門牽頭,以有條件的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為龍頭,建立豆制品加工、生產、銷售一條龍,讓『放心豆腐』早日端上百姓的餐桌。

  針對委員們的提案,市政協已把《加強管理,讓市民吃上放心豆腐》作為重點提案進行督辦。委員們建議,盡快建立豆制品行業協會,興建大型豆制品綜合加工基地;積極制定豆制品生產銷售章程以及資產、質量、衛生等方面的詳盡標准;加強行業自律,對於符合條件、具有一定規模的豆制品生產企業,政府應給予相關政策和資金支持,幫助企業降低成本,創立『放心豆腐』品牌。通過這些措施,讓『放心豆腐』佔領市場主渠道,用市場、經濟的辦法,阻斷黑作坊假劣豆腐銷售途徑。同時建立聯合執法機制,嚴厲查處不法行為,加大宣傳力度,規范和淨化豆制品市場。

  業內人士認為,應實行行業集中整治,促進傳統食品生產有序發展。在食品生產加工的專業鄉鎮和產業集群區推廣實施『區域行業標准范本』,將小型傳統食品加工企業聚集在一起,積極引導企業將『標准范本』轉換為企業產品標准,進一步消滅無標生產,確保產品質量安全。

  管理部門有關人士建議,改革現有的監管體制,減少職能部門的交叉監管,消除監管空白。應實行誰發證誰主管,一個部門能管好的就不要多個部門參與,發證、監管最好一個部門全部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