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農民日報]黑龍江旱作節水技術模式
2008-03-31 13:50:47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旱作節水是一項涉及到農業、水利、農機等諸多方面的系統工程,針對黑龍江省農業生產實際,推廣應用與試驗研究相結合,采取綜合抗春旱保苗節水技術集成體系,分為保水技術體系、補水技術體系、增水技術體系和節水利用技術體系。

  保水技術體系

  保水技術體系主要是指為防止土體水分的無效蒸發、流失而采取的技術體系。主要有:

  生物覆蓋保水技術。在作物收獲後,將粉碎後的秸稈、根茬(長度在2~10厘米)順壟溝覆蓋,其上適量壓土,防止冬季大風刮走,空行內適時耕翻、耙?,第二年春天在空行內進行施肥、播種、中耕、追肥等操作,秋收後再在未蓋秸稈的空行內進行覆蓋,如此循環覆蓋。

  地膜覆蓋保水技術。播種或定植前將地膜平鋪畦面或壟臺上,四周用土壓緊。覆膜後,降雨時可以集中苗眼附近地膜上的水,提高降水入滲深度,供作物生長用。地膜覆蓋保水技術主要應用於大豆、玉米、小麥、瓜菜等作物。

  重壓輕耙保水技術。利用大馬力機械全耕層深耕(達到20厘米以上)、深松(達到25厘米以上),通過大力鎮壓,保?提?。

  保護性耕作保水技術。保護性耕作是一種新型旱地耕作法,它主要包括免耕播種施肥、深松、控制雜草、秸稈及地表處理等四項內容。其核心是免耕播種,主要作業均使用機械來完成。

  保護性耕作栽培技術就是通過采取不同的間套輪作、休閑、農林間作等方式所進行的耕作栽培,如少耕、免耕栽培技術、帶狀間作技術、溝壟耕作技術等。

  補水技術體系

  補水技術體系是指根據當地旱情、作物長勢及需水情況,為保證秧苗的正常生長而向根苗人為填充一定量水分的技術體系。主要有:

  催芽坐水種技術。全面推廣應用坐濾水種植,在4月24日前後,用50℃熱水浸種10分鍾,再在保溫30℃左右進行發芽,芽長1厘米左右播種,播種采取人工坐水?種,畝保苗3500株左右,播後第二、三天進行鎮壓,有效提高玉米的保苗率,並使幼苗度過春旱期。

  『水施種肥』技術。即把總用肥量二銨中的3~4公斤/畝溶於水桶中,在坐水種的同時,也將溶化的二銨施到待播種?中。配套措施:抗旱品種、耕暄深松、微肥浸種、底肥深施、有機培肥。

  行走式注水技術。幼苗期遇到乾旱,采用8SJ-4運行式旱田注水機在玉米幼苗期向根系側深注水,深度7~15厘米,可及時緩解旱情。

  行間補水技術。大壟雙行種植,壟寬120厘米,壟上種雙行,行距30厘米,錯拐種植,遇有苗期乾旱,用機車拉著水桶,把濾水器插在兩行間移動補水,既方便又省工、省水。

  增水技術體系

  增水技術體系是指利用各種農藝、農機、生物措施,最大限度地增加土壤水庫的容量,確保能起到『留住天上水、保住地表水、勾起地下水』所有的技術體系。主要有:

  坡耕地治理增水技術。坡耕地綜合治理技術就是指在山地丘陵區坡度大於15度以上坡耕地建設水平梯田、水平溝、隔坡梯田、魚鱗坑等水土保持工程,實施等高種植、生物埂、圍埂打?等攔蓄雨水的措施。

  土地耕暄增水技術。堅持了深淺淺『三三』土壤耕暄制度,即:一年深松,兩年淺翻,三年耕作一遍。利用大型機械進行淺翻整地,結合耙、旋、起壟,達到待播狀態,淺翻耕層深度15~20厘米。

  振動深松土體改良增水技術。利用大型拖拉機牽引深松振動犁,深松25~30厘米,結合有機物料施入,振動土壤,使其疏松,不打亂土層,達到蓄水、保?、增肥的目的。

  土體培肥改良增水技術。作物收獲後,項目區實施根茬粉碎還田、秸稈過腹還田。采用大型農機引帶秸稈粉碎機、根茬粉碎機,在作物收獲後,秋整地前進行粉碎作業,覆於耕地表面,秋整地時拌於土壤裡進行腐化,增加土壤有機物含量,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通透性和蓄水能力。每公頃施用優質農肥30立方米。

  節水利用技術體系

  節水利用技術體系指在現有條件基礎上,采取各種措施,使固定的水資源量利用率達到最大化的技術體系。主要有:

  選用抗旱品種。選用適宜當地的抗旱力強的玉米品種吉單77號等為主栽品種,具有較強的自身抗旱能力。

  化學抗旱技術。一是應用保水劑、保水包衣劑等化學制劑,提高作物抗旱能力。保水劑具有強烈的吸水性和保水性。一般吸水為自身重量的400~1000倍。

  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檢測項目區土樣,根據土壤有機質等各元素含量和作物生長的各項營養需求量,合理配制肥料施用比例和施用量,避免肥料浪費、以肥調水。

  選用抗旱品種、化學抗旱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節水5%~25%,有效抗旱時間可達10~35天,現有水分利用效率增加0.1~0.4公斤/立方米,平均增產糧食10%~25%。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