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31日訊 哈爾濱市房產局的資料顯示,『三十六棚』、『十八拐』改造完畢後,哈爾濱市便幾乎年年都有棚戶區拆遷的大工程。1983年南崗區的木蘭街、香坊區的菜藝街等棚戶區進行了綜合改造,同年,松花江大橋附近的危房棚戶區也開始改造。到1983年末,先後建設房屋30萬平方米。1984年至1985年,開發改造安康街、北安街、大成街、蘆家街、安隆街、安化街等地段共計15個棚戶區,年平均開發改造面積達到40萬平方米。1986年改造八片危棚區,共計85000平方米。1987年改造五片棚戶區,共計59000平方米。1988年共拆除成片危棚房51.4萬平方米,10570戶居民當年遷入新居。1989年,哈爾濱市政府繼續開發改造埃德蒙頓路、新發屯、新樂村、新地屯、牛房屯、小北屯等7個棚戶區,拆除危棚房32.2萬平方米,新建住宅121萬平方米,安置動遷居民15777戶。1990年,改造了『薈芳裡』等18片危棚房,拆除64萬平方米,竣工59萬平方米。
1991年至2000年,大規模、成區域地改造了地德裡、大方裡等365處棚戶區,共拆除危舊房屋412萬平方米,建成了一大批教育、商服、娛樂配套設施齊全的住宅小區。
2000年以來,年均拆改面積達100萬平方米。到2006年末,全市已完成700餘萬平方米危房棚戶區的拆遷,原址上建設住宅面積達637萬平方米。興建起香坊區遠大都市綠洲,道裡區新亭小區、安陽小區,道外區太古小區、江畔小區、二十道街小區,香坊區果園小區等一大批新式住宅小區,其中僅10萬平方米以上、配套齊全、環境優美的大型住宅小區就有13個,一大批棚戶區居民生活狀況從生存型轉入舒適型。
2007年,完成道外二十道街過江大橋、三環路哈阿立交橋等工程周邊棚戶區拆遷改造工作,拆遷面積約100萬平方米。
據粗略統計,從1978年至2008年的三十年時間裡,哈爾濱市拆遷改造棚戶區總面積約為1500萬平方米。
哈爾濱市棚戶區改造三個階段
1978年至1990年是第一階段,以三十六棚、十八拐為代表,建起來的樓房多為火柴盒類型,僅僅是能夠滿足人們居住;1991年至2001年為第二階段,以安字片、地德裡、大方裡等為代表的大量的居民小區都是在這一階段建成的,這時候的小區建設已經成了規模,花園、綠地等配套設施及學校、商服也日趨完善;2002年至今,為第三階段,該階段居民小區的建設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更加突出人性化和享受型,安全、舒適、美觀既是開發商的設計理念,也成為了購房者的要求,在棚戶區原址上,代表著高檔次居住環境的高層住宅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
根據哈爾濱市政府規劃,今年起至2010年,利用3年時間集中改造85片棚戶區,改造拆遷房屋建築面積530萬平方米,涉及居民8萬餘戶,涉及主要公企單位89家。2008年改造230萬平方米,涉及居民2.4萬餘戶;2009年改造200萬平方米,涉及居民4萬餘戶;2010年改造100萬平方米,涉及居民1.6萬餘戶。屆時城區內將看不到棚戶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