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1日訊24年前,作為哈爾濱第一家外商投資企業——由香港投資的黑龍江國際經濟技術諮詢有限公司進駐哈爾濱,打開了哈爾濱經濟建設對外開放的大門。
24年間,回顧外商來哈投資歷史——『緩慢、快速、整合、迅猛、穩步』是外商投資的發展進程。近3000戶外資企業法人,在這個進程中浮浮沈沈:或湮滅、或成長、或『移情別戀』……他們落戶,給哈市帶來了新的經濟增長點;他們壯大,讓哈市有機會站上國際經濟舞臺;他們離去,讓哈爾濱重新審視自己……
回望哈爾濱市過去24年招商引資之路,欣喜與懮慮是詮釋心情最准確的詞匯。而國家統計局哈爾濱調查隊日前完成的《哈市外商投資企業經營環境》專項調查,也為這份心情添上了精准的注腳。
零的突破
哈爾濱觸摸國際經濟脈搏
1984年,當第一家外商投資企業在哈注冊時,哈爾濱人還不能清楚地了解『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外商直接投資)』於一個城市發展的重要意義。盡管作為第一家來哈投資的外商企業『黑龍江國際經濟技術諮詢有限公司』以中外合資的名義進入哈爾濱,業績名不見經傳,後來的命運也無從考證,但它的到來,不但實現了哈爾濱招商引資『零』的突破,更重要的是,它拉開了外商來哈投資辦企的序幕。從這一年開始,哈爾濱邁開走向國際經濟舞臺的步伐。
從1984年起,外商投資在哈經歷了4年緩慢期後,『招商引資』於哈爾濱經濟建設的意義更加清晰。1991年6月21日,哈爾濱市發布第一份鼓勵外商投資的地方性文件——《哈爾濱市鼓勵外商投資的若乾規定》;同年,國務院批准哈爾濱市高新技術開發區為國家首批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幾項利好消息,將哈爾濱帶入外商投資增長快速期——從1991到1995年,5年間23戶外商投資企業為哈爾濱經濟建設注入新鮮血液。
從那時開始,許多國際品牌前面都打上了『哈爾濱』的標簽:哈爾濱可口可樂有限公司、哈爾濱森永乳品有限公司、哈爾濱松花江凱萊商務酒店有限公司、哈爾濱香格裡拉大飯店有限公司……哈爾濱讓享有國際知名度的企業完成本土化,也被這些知名企業帶入國際經濟的大舞臺。盡管在1996年到2000年間,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在哈外商投資企業一度進入整合期,許多外商企業或倒閉、或撤資,哈爾濱的招商引資工作也陷入低谷,但不能否定的是,哈爾濱經濟已搭上國際班車:哈爾濱人的生活,政府執政方針、行政手段,都在邁向國際化的進程中發生著微妙的變化。所有的一切都在力圖完成一個心願——與國際接軌!
外資湧入
經濟建設又多中流砥柱
2001年到2005年,正值『十五』規劃發展期,也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中國經濟與全球的互動期,從國家到地方,投資政策的不斷變革,讓一些生產流通領域走向放開,針對外商投資企業的限制性規定被取消。
面對巨大的市場,外商來哈投資進入了迅猛發展期。僅2004年到2005年,就有包括世界500強企業在內的22戶外商投資企業在哈落戶。
而開明的政策、開放的環境,也讓外商在哈投資領域不斷擴大,投資范圍延伸到農業、制造業、建築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供應業、房地產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等各個行業。從第一產業到第三產業,外商投資足跡遍布各個領域。國家統計局哈爾濱調查隊在對哈市100戶外資企業生產經營狀況進行統計後顯示,截至2007年末,100戶外資企業在哈投資額合計已達39.5億美元,按現行匯率折算,合計人民幣284.1億元,投資總額近300億人民幣。
與此同時,外商投資企業對哈爾濱經濟的貢獻也開始凸顯:1990年至2002年,外資企業累計實現涉外稅收51.37億元人民幣,實現出口創匯13.6億美元。一些有實力跨國企業的進駐,不但為哈爾濱帶來了新的經濟增長點,還成為哈爾濱市民就業的新渠道。統計顯示,僅7戶世界500強企業就安置6308人就業,外資企業正逐漸成為就業高地。
在外商投資企業本土化的過程中,他們帶來的全新管理模式、運營機制、營銷手段,促使哈爾濱國企加快改革:引進外資嫁接改造,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促進產品更新換代……無論是外商投資企業,還是國有企業,都在接納、包容的過程中不斷壯大,成為哈爾濱經濟建設中的中流砥柱。
安商富商,國際文明都會雛形初具
從無到有,從落地到生根,從請進來到走出去……哈爾濱在吸引外資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著自已的形象:市民素質不斷提高,城市基礎設施日漸完善;政府的執政思想在轉變,行政手段在弱化……外資企業的進入,促使哈爾濱不斷摒棄不足,以適應國際舞臺競爭需要的姿態示人。
據了解,24年的招商引資,不斷督促政府部門簡化行政審批手續,審批程序從以往的千餘項減少到如今的172項,哈爾濱成為東北地區同類城市行政審批事項最少的城市。與此同時,一系列針對改善投資環境的政策相繼出臺:審批『綠色通道』制、『案例援引審批』制,加快了外資落戶速度;『無違法不介入制』、『企業檢查准入制』、『檢查報備制』,確保了外資企業安心生產。哈爾濱的政府形象越來越被外資企業認可。國家統計局哈爾濱調查隊的《哈市外商投資企業經營環境》中顯示,百戶外商投資企業對哈爾濱市『政府對外商投資的態度』、『政府對外商投資政策的穩定性』和『政府涉外投資管理機構工作水平』三方面做出的評價,滿意程度均超過90.0%。
認可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哈爾濱市多屆政府付出實實在在努力的結果。在改善招商引資軟環境的同時,多年來哈爾濱市不斷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城市交通環境、居住環境可與國際大都會媲美:『八路五橋』、『九路九橋』、『五路十橋』,加上二環快速乾道、機場高速公路,哈爾濱市現有橋梁已達258座,城市運力大大提高,大大方便了投資者。隨著眷顧哈爾濱的外商日漸增多,哈爾濱太平國際機場在連接國內40多個大中城市後,又相繼開通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日本新瀉(XI )』、韓國首爾等近10個國外城市,及香港、澳門特區定期或不定期航線。哈爾濱已然成為國際貿易大動脈上的一個節點。
圖強共贏,完善中期待更多青睞
外商的到來給城市帶來了生機,帶來了活力,也給城市帶來發展新契機。落戶的外商投資企業在與哈爾濱這個發展中的城市相互磨合過程中,有的壯大了,有的消失了,有的離開了。在世界各國都把招商引資當成經濟建設新的增長點時,我們的城市應該重新審視自己。
在接受調查中,百戶外商企業分別提出,如果投資軟環境再完善些,來的企業會更多些,落地的企業發展會更快些。問卷中顯示,企業最希望政府改善的投資環境所列16項指標中,按提及率高低排在前5位的依次為:簡化投資手續、提高涉外投資管理機構工作效率、調整稅收優惠政策、規范市場秩序和完善金融服務體系,提及率分別為93%、73%、60%、50%和49%。
改善軟環境可加快外商落地,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則能安商。調查中,有25%的外商投資企業對哈爾濱市的交通環境表示『不太滿意』。哈開發區哈平路集中區一位外企負責人表示,大部分外商投資企業都在開發區辦公,處在城市交通網絡的邊緣和末端,公交線路少、運營時間短,住在市中心的外企職工乘車十分不便,希望能盡快改善外商投資企業的職工乘車難現狀。
調查分析人士認為,外資企業的期望,為城市改善投資環境,加快招商引資指明了捷徑。外商的到來,證明哈爾濱具備潛在的商機和發展希望;外商的離開,則反映著城市存在的不足。一組數據顯示,24年來,來哈爾濱市注冊的外商投資企業累計2000多家,如今留下發展的只有661家,其餘的一些企業或投資失敗撤資後銷聲匿跡,或轉移投資尋找新的投資高地。在他們不同命運和不同抉擇的背後,我們的城市該如何完善自我,纔能達到『招之即來,來之即安,安之即大』的招商引資最高境界,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