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未來北方暖冬明顯 黑龍江省農業須面對的新課題
2008-04-01 10:13:01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張桂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4月1日訊 近年來,由於人類活動增多,全球氣候呈變暖趨勢。氣象條件的變化,自然會對農業生產產生影響;專家預測,未來中國北方冬天的變暖趨勢最為明顯,將對農業生產產生重大影響,雖然積溫增加,有利糧食增產,但是乾旱、生物災害等將致使主要農作物如小麥、水稻和玉米的產量存在大幅下滑危險。對這些問題的深入探討,當然成為黑龍江省農業新階段以來的新課題。

  氣候變暖利弊參半

  氣候變暖究竟給黑龍江省農業帶來了怎樣的變化?如下數據將為這個問題勾勒出形象的答案:

  ——省氣象部門對近20幾年來的氣溫及降水進行統計分析表明,近20年的平均氣溫比前30年昇高了1℃;而同期降水量則總體呈下降趨勢。

  近20多年來,黑龍江省主要農區大於10℃以上的活動積溫平均增加50-150度。2006年12月份,全省大部分地區的平均氣溫比歷年高出2~3℃。2007年全省積溫值為2907℃,比歷年平均偏多301℃。全省有47個市縣突破56年來的平均氣溫最高值。

  氣候變暖對農業生產首先帶來的便是中西部各積溫帶北移,東部二、三積溫帶也北移東擴,農作物種植結構也因此發生較大變化。如水稻是氣候變暖受益較大的作物,因熱量增加,冷害減少,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產量和質量持續提高。黑龍江省水稻種植面積現已由上世紀80年代初的300多萬畝,發展到2007年的3543.4萬畝;產量也由16億斤增加到300多億斤。

  氣候變暖還使黑龍江省出現了南種北移跨區種植現象,原來適合在第一、二積溫帶種植的相對高產的農作物品種,可北移50~100公裡種植,尤其是玉米表現最為明顯,跨區種植面積逐年擴大。上世紀90年代,黑龍江省本育9、四單19等第一積溫帶玉米品種僅在哈爾濱、大慶的南部縣(市)種植,而現在已成為綏化、佳木斯等地市的主要熟期品種。目前,吉字號、晉字號、魯字號、豫字號玉米品種在黑龍江省開始引進種植。

  積溫增加糧食增產

  綜合各方面的研究和有關數據分析,黑龍江省作為我國緯度最高的地區,農業對氣候變暖適應性較強,盡管氣候變暖對黑龍江省農業生產的影響是正反面都有,但近期內氣候變暖也不會帶來較大的不利影響,總體利大於弊。

  國內有關專家研究表明,過去20年氣候變暖對東北地區糧食總產增加有明顯的促進作用。隨著氣候變暖,活動積溫增加,農作物生育期相對延遲,在農作物熟期選擇上增加了彈性空間,可以有效利用光熱資源,將太陽能轉化為生物能。

  如黑龍江省上世紀80年代前糧食總產最高不超過300億斤,而氣候明顯變暖的近20多年,糧食總產實現跨越式發展,連續登上400億斤、500億斤、600億斤、700億斤四個大的臺階,具備了700億斤以上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這其中,氣候變暖因素在糧食增產中的貢獻率達15%左右。尤其是從2004年開始,黑龍江省糧食生產連續4年獲得大豐收,除了市場旺、政策好、人努力外,天幫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這四年都是『自老山』年份。2007年全省遭受了歷史罕見的夏伏連旱,受旱農作物生長受到嚴重抑制,生育期延遲,如果不是後期氣象條件有利,到10月8日全省纔下霜,較正常霜期拖後半個多月時間,糧食產量和品質均會受到大的影響。

  冷害減輕節本降耗

  由於地處高緯度,熱量不足,黑龍江省農作物品種有明顯的種植北界。在上個世紀80年代以前,低溫、霜凍常常造成糧食大幅度減產。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黑龍江省平均3-4年出現一次全省性低溫冷害,導致糧食總產下降20-30%;同時,糧食含水率高,質量差。隨著氣候變暖,近20多年低溫冷害明顯減少(僅有3年氣溫偏低,其中只有1年在三江平原形成區域性冷害),為農業穩產高產和提高糧食品質提供了有利條件。

  暖冬對於節約能源、交通運輸、農田水利建設以及人們的戶外作業都非常有利。以秋整地為例,全省往年11月5日前就開始封凍,機械就不能進行整地作業,但今年全省中南部地區到11月12日最低氣溫還在0℃以上,作業時間延長了一周多時間。另外,冬天溫度高、日照足,還非常有利於大棚作物的生長,明顯節約冬季棚室生產的供暖成本。

  盡管氣候變暖對黑龍江省農業生產沒有產生大的不利影響,但一些傾向性、苗頭性問題的出現,也增加了農業生產的不確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威脅農業生產的安全——

  乾旱加劇土壤失?

  氣候變暖帶來的厄爾尼諾現象,使洪澇、冰雹等極端性天氣出現頻率增加。近年來,由於氣候變暖,蒸發量加大,加之人為因素,黑龍江省濕地面積縮小,多樣性功能減退。

  黑龍江省是全國北方水資源較為豐富的省份,界江界湖水資源豐富,但水資源人均佔有量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上世紀80年代以來氣候變暖,雖地表降水無大變化,但是蒸發量加大,加之連續乾旱,自1998年起連續多年枯水位,據水利部門預測,到2030年全省將缺水60.36億立方米。

  另一方面,氣候變暖使黑龍江省冬季氣候乾燥,氣溫昇高,又導致土壤失?,加劇了乾旱的發生范圍與程度。以松嫩平原為例,上世紀50年代旱災面積200多萬畝,70年代800萬畝,到90年代中期旱災面積達5000萬畝以上。2000-2001年連續兩年全省乾旱,其中2001年乾旱面積達7050萬畝,佔全省可耕面積的40%。時隔5年,2007年全省又發生了歷史罕見的夏伏連旱。6月1日-8月7日全省平均降水僅129.1毫米,比歷年同期減少41.1%,為1961年以來第二個少水年。6月1日-8月7日氣溫平均為21.7℃,比歷年同期高1.3℃,為歷史上第三位高溫年,其中大部分縣市超過30 ℃以上高溫天氣達到19-27天,比常年多5-8天。如此的高溫乾旱,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是巨大的。去年直接導致全省大豆大面積減產,重旱區減產幅度超過50%。

  生物災害頻發

  氣候變暖直接使病蟲草鼠害的發生種類、發生規律產生較大變化,並總體使生物災害發生更加頻繁,危害更加嚴重、范圍逐漸擴大。

  一般在黑龍江省,正常年景全省病蟲草鼠害發生面積大約在2億畝次左右,年損失糧食40億公斤左右。近年氣候變暖,直接影響突發性害蟲的生態環境及種群的內部機制,使越冬范圍擴大,基數增高,發生頻率增加,危害加重。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草地螟建國後1954-1956年為第一個暴發周期,持續3年,1979-1983為第二個暴發周期持續4年,兩個暴發周期間隔23年。而僅相隔14年後,到1996年就進入第三個暴發周期,一直持續至今已12個年頭。此次暴發,比前兩個周期危害持續時間長2倍多。還有蝗蟲,在建國後1949-1980年的30年間只有6年嚴重發生,而在1980年以來的20多年間已有9個年頭偏重甚至大發生。

  另外,近些年水稻稻瘟病、玉米大斑病、馬鈴薯晚疫病等流行性病害頻繁發生,其中大豆灰斑病已有抬頭流行趨勢。玉米大斑病2000年以來逐年加重,2003、2004年達到偏重至大發生,田間發病株率達到80%以上;馬鈴薯晚疫病連年偏重發生,已成為影響馬鈴薯早衰和減產的重要因素。大豆蚜蟲發生也不斷加重,自1998年偏重發生以來,一直持續不減;2004年、2007年造成較重危害,且發生期提前,危害期拖後。大豆食心蟲受秋季雨水少,氣溫高影響,重發區域已北移擴大到三江平原。

  另據統計,1980年以來已有近30種新發生病蟲與次要病蟲害上昇為主要病蟲害,平均每年有1-2種新病蟲與次要病蟲發生並上昇為主要害蟲。

  專家獻技趨利弊害

  黑龍江省各方面專家指出,從長期來講,要從根本上應對氣候變暖,就要增強環境保護意識,發展環保農業,逐步改變當前靠農藥、化肥保增產的高投入農業,回歸有機農業,發展低毒、低殘留、高效和生物農藥以及生物工程農業——

  調整結構以高科技應對

  隨著氣候繼續變暖,一些農作物品種的種植北界將繼續北移,原來不適宜種植中晚熟品種的地區將因熱量條件好轉而適宜種植。因此,對黑龍江省來說,應對氣候變暖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充分認識到自然條件的變化,用好用足熱量資源,不斷挖掘糧食增產潛力。如北部的麥豆主產區可隨著氣候變暖可逐步擴大玉米、水稻等喜溫作物的比例,擴大中晚熟農作物品種種植面積。

  當前氣候變暖的總體趨勢雖然已定,但由於經常伴隨一些新的天氣狀況出現,因此,這種調整應建立在科學的論證與指導的前提下,切忌盲目調整。

  結構調整的內涵不僅如此,還包括品種結構的調整,農業結構的調整,等等。比如,針對乾旱程度和病蟲害加劇的趨勢,在作物品種戰略上變『早熟高產』為『耐旱抗病蟲害』的中晚熟優質高產品種,有計劃地培育和選用抗旱、抗澇、抗高溫和低溫等抗逆品種,使之適應氣候變化。

  與此同時,還應加強節水農業和科學灌溉的研究、推廣及應用,以高科技應對氣候變暖對農業生產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一方面通過改革耕作制度,優化種植布局,配套田間節水設施,集成創新節水模式,普及推廣節水技術,完善監測服務網絡,形成蓄、保、集、節、用一體化的農田節水格局,提高水的生產效率。西部乾旱半乾旱地區在采取工程措施提高抗旱能力的同時,要大力發展節水型旱田灌溉和耐旱作物。另一方面,通過合理施肥最大限度地發揮肥效改善土壤狀況。

  據研究,肥效對環境溫度的變化十分敏感,尤其是氮肥,溫度增高1℃,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速效氮釋放量將增加約4%,釋放期將縮短3.6天。因此,有針對性地研究適宜的施肥方法,不但能降低施肥成本,還能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

  發揮優勢轉變增長方式

  黑龍江省發展農業生產具有資源、農機、品質、生態、技術等諸多優勢,耕地總面積和人均佔有量居全國首位,農業後備資源豐富,現有宜農荒地2467萬畝;目前,全省糧食平均單產不到250公斤,這意味著未來糧食增產的潛力和空間十分巨大。隨著氣候變暖新形勢的出現,也為我們提出了轉變糧食增長方式的新課題。單靠播種面積的增加而增產已不合時宜,通過農業新科技的推廣應用,提高糧食單產、提高單位面積的產出率已成為必然。

  對黑龍江省來說,這也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修課——突出做好『水、機、土、技』四篇文章,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水』,就是著力提高抗旱澇能力,建設高產穩產農田。突出抓好西部旱區節水灌溉和東部水資源豐富地區的水稻發展。繼續抓好病險水庫消險加固,加強中小河流治理;切實抓好灌區改造、雨水蓄積等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和管理。

  『機』,就是加強農機化建設,提高農業標准化作業水平。發揮農墾輻射帶動作用,加快建設農機作業合作社,培育農機專業大戶,引導工商企業參與農業開發,提高大型農機具裝備水平,實現田間作業機械化。

  『土』,就是培肥地力和治理水土流失,提高單位資源產出能力。大力推廣深松整地和秋整地,建設好土壤水庫。實施新一輪沃土工程,增施農家肥,擴大秸稈和根茬還田面積,全面提昇地力。擴大測土配方施肥面積,科學施用化肥。

  『技』,就是大力推廣普及先進適用的種養加技術,進一步提高農業科技貢獻率。重點抓好農墾輻射帶動、科技園區建設、院、縣、所共建和新技術推廣,使農業科技水平登上一個新的臺階。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黑龍江省已提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切實把發展糧食生產的重心轉到提高單產、內涵挖潛上來,組織實施了水稻、玉米、大豆、小麥、馬鈴薯五大糧食作物高產創建活動,確保今年全省糧食單產水平力爭提高5%以上,並啟動了『兩江一湖』灌區建設,利用現有自然優勢擴大水田面積,發展西部旱區節水灌溉。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