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1日訊 眼下,正值備春耕時節,農民購買農資產品進入旺季。選購良種成了農民的大事,因為種子的品種和質量直接關系到一年的收成。然而,近幾年農民因種子問題引發的投訴案件逐年增加。
為何近年來種子糾紛案件數量有所攀昇呢?農業專家認為,過去農民法律意識淡薄,種子出了質量問題也不知怎麼解決,只能自認倒霉。現在農民法律意識有所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提高,出現問題知道找專業人員進行諮詢,並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權益。此外,機械化播種也使劣質種子『無處藏身』。過去農民靠手工播種,每坑至少要播3~4粒種子,種子的發芽率有所保障,現在都是機械化播種、精量點播,劣質種子更容易發現。再有,一些經營者只追求經濟利益,販賣假種子、劣質種子,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從而引發糾紛。
農業專家建議,有關部門在嚴格管理種子市場的同時,應實行種子鑒評備檢制度:即在種子銷售季節,按照種子扦樣程序和方法,以縣(市)區為單位對每個品種扦取三份樣品,一份由種子管理部門按照試驗示范要求進行田間集中密碼編號種植,系統觀察,另兩份分別由種子管理部門和被扦樣單位冷藏保存至該種作物收獲後。當發生種子糾紛且不具備田間現場鑒定條件或當事人對田間現場鑒定有異議時,有關部門可以應用田間試驗結果為再次鑒定和解決糾紛提供證據或參考依據,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除此之外,還可以要求銷售商每年交納一定數量的種子質量風險抵押金,一旦種子質量出現問題,農民的賠償款能得到保障。
對此,省種子管理局工作人員建議農民在購種時最好到當地農業部門進行購種諮詢,到合法的種子商店購買標簽齊全的種子,要留好種子樣品、購種發票和有關材料,一旦出現問題,及時到管理部門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