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4日,來自伊朗的哈工大留學生埃裡踏著晨露來到皇山公墓,種下一株雲杉樹,表達對一位逝去的中國友人的悼念……昨天,共有140餘位市民在皇山公幕種下一片新綠,祭悼逝去的親人。
今年,清明節首次成為國家法定假日。這一天,市民政局所屬哈平路殯儀館、向陽山殯儀館、皇山公墓、金山公墓等各殯儀服務部門共接待祭掃群眾近20萬人。
點一首歌曲寄托哀思,獻一束鮮花表達思念,種一株雲杉傾訴深情……今年的清明節,少了漫天濃煙,少了遍地黑塵,文明緬懷、文明祭悼在哈爾濱市漸成風尚。
淡淡馨香驅紙灰煙塵
6時30分,哈平路殯儀館廣場的一側,工作人員擺放下上千枝黃色的菊花和白色的康乃馨,還不停地向來掃墓的市民宣傳文明祭祀,市民只要用手中的燒紙就能免費換取到鮮花。
將帶來的一沓燒紙換成一束康乃馨,敬獻給父母,市民邵先生說,這樣掃墓明顯感到文明了許多,既清新,又環保。不像過去除了燒香,就是燒紙,鬧得烏煙瘴氣的。據介紹,今年哈爾濱市在哈平路殯儀館和向陽山殯儀館都開展了『燒紙換鮮花』活動。
作為國家民政部在全國設立的39個觀察點之一,今年清明節,哈爾濱把『文明祭祀、平安清明』作為主題,努力發揮清明節『傳遞親情、傳承文化』的功能,倡導文明祭祀方式。3月19日,市政府下發了《關於做好全市清明節期間群眾文明祭祀活動服務管理工作的通知》,這是市政府首次針對清明節祭掃活動的管理與服務、倡導文明祭掃出臺文件。
《通知》要求,今後將每年的3月作為全市文明祭祀活動宣傳月,以『文明祭祀、平安清明』為主題,努力營造文明祭祀的社會氛圍。今年清明節期間,將在全市深入開展『倡導感恩理念,推行文明緬懷』活動,大力宣傳引導網上祭祀、代理祭祀、錯峰祭祀、植樹祭祀、鮮花祭祀、放飛思念、往生回憶、心語寄親人等文明、健康、環保的祭祀方式。把清明節祭拜先人的傳統、習俗逐步轉變為積極向上的現代殯葬民族文化。
聲聲絲竹傳款款深情
『有過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有過多少朋友仿佛就在身邊/也曾心意沈沈相逢是苦是甜/如今舉杯祝願好人都一生平安……』悠揚的歌聲中,市民李小姐告訴記者,她是和老公一起來給奶奶祭掃的,雖然她沒有見過奶奶,但是她從老公、從婆婆的嘴裡已經了解奶奶的故事了,作為一家人,她覺得應該為奶奶點播一首祝福的歌曲。
市民陳祥潤先生帶著年幼的兒子前來,他點了一首《二泉吟》,獻給逝去的妻子。據介紹,從3月29日開始,前來祭掃的市民中就有很多人選擇了音樂祭悼的方式。清明節當天,有180多人為已故親人點播了歌曲。
為引導廣大市民文明祭掃,市民政部門開拓思路,不斷創新服務載體,努力為廣大群眾開展文明祭祀搭建新的平臺,新設立了鮮花換燒紙、音樂寄哀思、植樹祭故人等祭悼形式。
大江流花寄無盡哀思
大江流日夜,飛花寄哀思。昨天一早,松花江公路大橋東側橋欄前出現了罕見的一幕:數百名手捧鮮花的市民步行至此,憑橋默立,祭祀先人。他們駐足橋上,先是默哀良久,然後含淚把手中的鮮花、花籃拋撒至江中,目送滔滔松花江水托載著鮮花和哀思緩緩東去。晨風縷縷,朝陽正紅,靜默佇立的人群和紛飛的花雨構成了一幅平和動人的圖景。
『我用這種方式紀念父母已經持續七年了。』在松花江大橋上祭祀親人的張女士對記者說,『父母都是在松花江邊長大的,遵照遺願,他們的部分骨灰也撒到了江裡,在我看來,沒有比到這裡來祭祀親人更好的方式了。』據張女士講,清明節到江邊來憑吊親人的市民近幾年越來越多,前幾年只有幾十人,今年估計最少也有數百人。
在松花江道裡至道外的沿江一線,記者看到,前來祭祀的市民三五成群,絡繹不絕,除少數人采取焚香燒紙祭祀外,大多數市民都選擇了拋撒鮮花祭祀的形式。記者注意到,祭祀者所持鮮花以黃色的菊花、白色的百合和粉紅色的康乃馨為主。據附近一家花店老板介紹,這幾種花均有祝福、感恩的寓意,適合祭祀憑吊,這幾天銷量也非常好,大概可比去年清明節多出一倍,說明鮮花越來越成為市民祭祀的首選。
植下小樹悼逝去親人
昨天上午,道裡區共樂街道辦事處舉行集體祭掃活動,組織社區居民采取集中祭悼、植樹護綠的形式寄托對已故親人的哀思。大民興中段、大民興西段、大民興東段、福同、福樂灣、民慶、民茂等7個社區在大民興中段社區辦公室聯合舉辦了116名社區居民參加的文明祭悼活動。上午9時整,祭悼活動伴隨著低沈的哀樂正式開始,面對在潔白的菊花襯托下的50多幅親人遺像,參加祭悼的全體人員面向遺像脫帽默哀,並輪流送上一束鮮花。
祭悼儀式結束後,大家手持鐵鍬、剪子來到社區庭院的花壇和綠地,補植花壇的缺損樹木,修剪樹枝,清理雜物,用植樹護綠的形式寄托對親人的思念。『對親人最好的紀念就是多為社會做一些奉獻。』大民興中段社區居民李慶蓮感慨地說,『以前祭悼時燒紙灑酒,帶來了污染和火災隱患,現在集體祭掃、植樹種草,不僅節省了時間,還美化了環境,非常有意義。』
據悉,自1999年以來,共樂街道辦事處在每年的清明節期間,都堅持組織社區居民進行文明祭悼活動。9年來,參加這項活動的社區居民累計達1200多人次,植樹800多棵,修剪清理綠地3000多平方米。
記者了解到,今年清明節期間,集體祭掃活動在哈市已蔚然成風,道外區東萊街道辦事處連續12年設立公共祭壇集體祭祀先人;松北區在松北公墓設立了『清明新風』簽名板,提倡無煙祭奠,眾多市民在簽名板上留下了給故去親友的寄語;南崗區一些社區召開『集會追思會』,同時組織居民開展『栽種小樹寄哀思』活動。
鼠標一點網上長相憶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網上祭祀正成為一種全新的祭悼方式。4月1日,道裡區愛建社區網上祭祀平臺正式開通,社區全體工作人員和部分社區居民通過社區網上祭祀平臺對已故親人進行了首次網上祭祀。
在愛建社區祭祀網上,社區居民可以通過愛建社區網站首頁上的『文明祭祀、平安清明』FLASH畫面進入祭祀板塊。板塊內容主要是被祭祀人姓名、祭祀人姓名、祭詞。祭祀者可以點擊『獻花、點燭、上香、祭酒』等選項,也可以提交200字以內的祭詞表達對親人的懷念之情。一位加入到網上祭祀的社區居民說,網上祭奠不僅省去了掃墓的車馬勞頓,也避免了傳統祭掃造成的環境污染,節約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據了解,哈爾濱市一些硬件基礎較好的社區均已開展了網上祭祀,南崗區工大社區利用哈工大校園網開闢了網上祭奠;榮事街道辦事處建設社區利用奮斗小學的網絡資源,組織居民和奮斗小學的學生一起在互聯網上開闢祭掃空間;香坊區橫道社區也利用周邊高校資源開通了網上祭奠平臺。據了解,目前哈爾濱市已開通網上祭祀平臺十餘個,通過虛擬空間為親人和先烈獻花、獻歌、寫悼念文章以表達哀思,正成為一種健康時尚的祭悼方式。
萬人簽名樹新風
拿起一束鮮花獻給已故親人,在簽名布上寫下自己的祝願和思念,萬餘名市民昨天以這種形式祭悼親人。
市民魏先生是來祭悼岳父的,雖然老人已經去世好多年了,但是兩人朋友一般的感情始終沒有被他淡忘,所以他在簽名布上寫下『懷念我的摯友、我的岳父。』在向陽山公墓,57歲的大學教師劉先生前來祭悼父親,在簽字板上找了半天纔找出一個小空兒寫下思念與祝願。10點半左右,長長的簽字板就已被思念與祝福填滿。
為更好地為市民服務,市民政部門加大了便民服務力度,為群眾祭掃提供方便。各殯儀服務單位推出免收祭悼費、增設免費接送車、增設便民服務項目、隨時發布路況信息、增設收費窗口、延長服務時間等多項便民措施。對因某種原因不能前往該館祭奠的群眾,還可通過電話預約方式,由工作人員代為獻花祭掃,事後以網上傳輸照片的形式告知本人,完成對故人的祭悼。
為防止突發事件發生,市民政局殯葬管理部門今年制定了緊急預案,建立24小時值守制度和重特大事故報告制度,並在各殯儀館和公墓設立臨時救助站和消防車,有效應對因人員相對集中所造成的意外事故,確保百姓祭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