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10日訊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大眾科學素質的普遍提昇,是決定到本世紀中葉我國公民科學素質能否接近世界主要發達國家水平的關鍵。
每逢一年一度的『科普日』、『科普大集』,各種各樣的科普活動有如一場『盛宴』被端到人們的眼前,於是很多人趕場似地一個挨一個參加,『消化不良』成了『盛宴』之後大眾的普遍反映。而平日裡,像樣的科普活動少之又少,為什麼不能讓人們分時段充分享受?同時,科普普及率低的尷尬境地,令科普工作者們煩惱不已。在日前舉辦的我省科普大集活動上,記者欣喜地發現,這種狀況正在悄然改變。記者進而采訪了我省科技工作者、科普志願者、農民、學生等,探索科普影響大眾生活的有效方式,以期促進我省全民科學素質的提高。
作秀『抽支煙的工夫,人就沒了』
『抽支煙的工夫,人就沒了。』是以往農民對科普工作只顧作秀,不求實效的真實寫照。據記者了解,醫療衛生、安全防火、環保等與科普工作相關的部門,每年都會組織一些科普進校園、健康進社區、科技下鄉等活動,但是,往往只停留在口號和作秀上,沒有真正深入群眾,為群眾帶來實惠。
一次,記者跟隨省內某部門參加科普活動,行程四五個小時抵達一縣城後看到,人流如潮,各相關部門的專家為農民提供良種、科學種田、健康等方面的諮詢,農民爭相在展臺前領取各種資料。活動的開幕儀式結束後,相關領導一離開,立刻有展位開始收攤,最後沒等記者采訪完,人流已退去大半。據知情者介紹,一方面,有的展位的人是臨時被有關部門找來湊數的;另一方面,一些農民也是被鄉乾部硬叫來的。這樣,更多真正渴求科學知識的農民沒能參加到活動中來;而對於一些參加了活動的農民,活動的內容也不能完全滿足其需要。
日前,在采訪虎林市的科普活動中,與寶東鎮農民李成交談時,記者發現他有一肚子科學種田經。李成告訴記者,自從幾年前他父親和省城專家學會了自己繁育種子,他家不僅種地,還賣起了種子,因為科技含量高,他家賣的種子一斤頂別人兩斤。現在他們全家都認准了科技,每有與專家接觸的時機都不會放過。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很多參加科普活動的農民都是當地的種糧大戶,他們經常參加類似的活動。然而,當記者走進村屯,詳細了解農民參加過的科普活動時,沒有參加過科普活動、沒見過種糧專家的仍佔多數。
在城市裡的科普活動也難免作秀之嫌。只有到了一年一度的『科普日』,人們纔想起科普。於是,在植物園裡,老師為學生講解生物知識,教學生愛護自然;科技館、博物館裡,成群結隊的中小學生接受著難得的科普教育的洗禮。記者在"科普日"的采訪中偶然聽到的一段對話,至今記憶猶新。『媽媽,為什麼只有今天能來科技館呢?』一個四五歲的小男孩不解地問身旁的母親。『因為今天免費呀。』母親回答說。『可是我以後想天天都來。』小男孩繼續說。『媽媽平時沒時間。』這位母親說。可見,科普工作不深入,受眾本身不重視也是一項重要原因。
普及針對需求讓大眾科普常做常新
聯合宣傳擴大受眾面
據介紹,我省面向農村群眾開展的『科普之冬』活動,創辦20年來,通過開展科普惠農興村計劃、科學致富創高產競賽、科技興牧工程等活動,惠農達一億人次。但在這個數字裡,一人參加過多次活動的佔有很大比重,有的一人甚至參加過幾十次。因此,按農村人口計算,我省科普的普及率仍然不高。
3月28日,記者參加在五常舉辦的全省科普大集時發現,這種情況有了轉變。在活動現場,雙豐村61歲農民張生顯得很興奮,他告訴記者,他家有30畝地,以前買種子都在離家不遠的種子公司,看別人買什麼種子自己就買什麼,這回有了專家的指導,就知道怎麼選種了。張生說,他是第一次參加這樣的科普活動。『以前有專家到你們村裡指導過種糧嗎?』記者問他。張生說,『從來沒有過。』隨後,記者又問了幾位農民同樣的問題,他們的回答竟出乎意料的一致,並且他們此次都是通過電視臺獲悉舉辦科普大集的信息。
據省科協工作人員介紹,本次大集之前當地政府和電視臺聯合宣傳,突破了以往單一政府部門宣傳的盲區,擴大了科普活動的受眾范圍。當天大集活動吸引了4萬多農民,為歷屆之最。
瞄准需求建設科普人纔隊伍
走馬觀花、囫圇吞棗是人們在科普活動中常常出現的情況。而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其實很多科普活動的組織者都沒少費力氣,結果卻不能引起受眾的興趣,效果不足以稱道。究其原因,是供不對求。
日前,由於我省大部分地區旱情嚴重,很多種糧專家來到農村指導農民科學抗旱。在肇東,為契合當地實際,專家特地將自己的講稿加進抗旱的內容。活動結束後記者了解農民的反響時,同心村農民王新友不置可否,在記者的追問下,他擠出幾個字:『我覺著沒什麼用。』雖然不是所有農民都如王新友的想法,但這也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可見一些專家的指導,離農民的需求存在差距。
城市科普工作同樣如此。據一項調查顯示,盡管有71.9%的公眾認為,科普宣傳『很必要,能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熱愛』,但是有21.9%的人將科普等同於『冗長乏味的講座』。
省科協普及部部長張亮認為,有專業的科普人纔是關鍵。他建議,我省有計劃、有重點的建設一支多層次的科普人纔隊伍,通過政策引導,吸引更多的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業;充分利用科技界及社會各界的人纔資源,組織一支強大的科普志願者隊伍;根據科普工作的需要,培養一批從事科技教育、科技傳播的優秀指導教師、宣傳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
哈工大教授金永德在航天館給學生們講解航天科普知識。
社區是科普的重要陣地
隨著『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提出,人們對科普的需求迅速提昇,而我省科普工作者數量有限,於是科普志願者應運而生。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我省各個社區,活躍著19.1萬名頭戴小紅帽的科普志願者。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不間斷地宣傳各種科普知識,為科學生產、健康生活、建立和諧社會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哈市香坊區重型社區的呂秀英是一名科普志願者,她告訴記者,2005年她開始參加社區科普志願隊,通過學習環保、健康、安全等科普知識,提高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質量。她希望通過自己的義務宣傳,使社區居民都能科學地生活。每次社區搞科普活動,她都義務向社區居民發放科普知識宣傳材料,並宣傳各種節電、節水小常識及醫療、衛生等方面的科普知識。她養成了一個習慣,每當從報刊雜志或是電視上了解到一個新的科普知識後,她就會不自覺地宣傳給身邊的每個人。在她的身邊,總圍著一大群聽得津津有味的社區居民。
哈市科普志願者張國釗認為,社區是科普最重要的陣地。他說:『有一次我們請專家到社區進行健康知識講座,附近幾個社區知道消息的人都要來聽,座位指標根本不夠分,我們費了好大勁纔協調好。』張國釗認為,光組織專家進社區講一講,效果是不夠的,必須有足夠的科普志願者去當健康管理專家,在各個社區裡默默地持續地為社區服務,指導社區的群眾健康生活,我想,這是社區科普最重要的辦法。
目前,我省農村社區試點工作已經啟動,不知有關部門是否在規劃中加入了科普方面的內容?這樣,難解的農技推廣也就有了新的載體。
科學精神不該忘
據一次網絡調查顯示,73.9%的人對科普的第一印象就是『科技館或博物館裡的介紹海報、圖片』;35.3%的人對科普的第一印象是『街邊的報欄』。根據我國《科普法》,現代科普的內涵早已從科技知識、科學方法延伸到包括科學思想、科學精神,共四大要素。因此,僅僅依靠掛在牆上的海報和照片來宣傳科普,效果將大打折扣。
『科技知識和科學精神都是我講科普的重要內容。』致力於航天科學普及的金永德教授說。金永德是哈工大的老航天人,現已年過70,退休後潛心寫作了《人造地球衛星與導彈》、《神州飛船》、《中國的月球探測工程(嫦娥)》三部科普講稿。日前,記者來到金永德家采訪時,他正著手寫作國外科技前沿的科普講稿。除了諸如『人造衛星在天上為什麼能不掉下來?』『導彈為什麼能准確擊中目標?』等與講稿有關的問題外,中小學生問金永德最多的問題是:『怎麼纔能當上科學家?』『這時候,我就會給他們講航天人紮實肯乾、孜孜以求的奉獻精神。』金永德說,『我國航天事業為中華民族的強大打下了基礎,為保衛和平、世界新秩序的建立做出了應有的貢獻,這是航天人一輩子不能忘卻的重任。作為一名科學家就應該有這種精神。』談起金永德致力於航天科普的目的,他說,『人們聽完了乾勁來了,學生學習好了,黨的乾部更有責任心了,我就滿足了。』
要使科普工作從科技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這四大方面全面協調發展,就需調動各方的力量,促進科普工作社會化。省科協普及部部長張亮建議,通過制度創新和資源整合,探索一條調動各方力量辦科普事業的新路子。通過政策引導,調動企業和民間組織參與公益科普機構的建設與管理,同時通過市場機制,鼓勵社會力量自籌資金,興辦非營利性科普機構或設施,發展科普事業,推動科普工作社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