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13日訊 12日,在哈爾濱市精神文明辦、市城管局、市綜合整治辦的組織下,全市3.7萬名市民和機關乾部、專業隊伍、社區乾部、志願者走上街頭,義務清除市區主要出城口、沿江、沿河以及市區綠地內的白色垃圾,使市容環境煥然一新。
昨天上午,各區紛紛組織區屬機關單位、街道辦事處參加義務勞動,城管、交警、交通、民政、供電、郵政、人防、通信以及『夕陽紅』服務隊、中小學校、駐哈部隊等部門、單位、組織積極參與,全市共3.7萬餘人分布在大街小巷,撿拾塑料袋、一次性餐盒等白色垃圾,並擦拭各類公共設施上的蒙塵污漬,清除非法張貼物,美化市容環境。
在道裡區哈雙北路,數百名環衛工人和公安乾警放棄假日休息,來此義務清理垃圾。義務勞動者們不顧街邊垃圾散布的異味,不停地用鐵鍬、鉤子、耙子等工具將路邊的白色垃圾收集成堆、裝袋,然後裝運到垃圾清運車輛上。在南崗區大成街至寬城街段的馬家溝河沿岸,近2000名義務勞動者在沿河綠地內撿拾塑料袋、枯枝等垃圾。在哈五路、京哈公路等出城口,香坊區組織的城管監督員、哈爾濱陸軍預備役防化團官兵以及城管專業隊伍分布在10多公裡的路邊,將散布在路邊林帶中的塑料袋撿拾成堆,裝車運走。在哈同公路出城口,200餘名身著迷彩服的城管監督員手拿垃圾袋,在各自責任區域內不停地撿拾白色垃圾和廢棄物,經過一上午的緊張勞動,這裡共清理8000餘延長米的垃圾10餘噸。
在義務勞動中,許多市民、中小學生以及『夕陽紅』老人、青年志願者等,紛紛主動加入到義務勞動的隊伍中來。昨天早上,南崗區的姜先生在馬家溝附近休閑,看見很多人在撿拾塑料袋,便開始自覺與義務勞動者一起來撿拾白色垃圾,一乾就是一上午。同姜先生一樣,全市還有很多市民,都是主動地參與到撿拾白色垃圾的義務勞動中,為美化家園自覺貢獻力量。
市城管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開展義務勞動,主要是為培養市民『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意識,調動全市各方面力量,人人動手、全民參與,共同塑造美好的城市形象,使城市更加靚麗。
據統計,昨天全市出動3.7萬多人、機械設備96臺次,拉運垃圾、殘土700多噸,僅白色垃圾就裝運了7車。同時,義務勞動者還清洗了18座橋梁、5座人行天橋,對綠地衛生、園林設施、交通隔離帶及護欄、各種宣傳欄、公交站廊等都進行了集中清理和擦拭,城市容貌煥然一新。
人人爭做家園『美容師』
本報評論員
月的冰城,春意盎然,風景如畫。活躍在城市街頭清除『白色垃圾』、為城市『洗臉』的義務勞動隊伍,成了這個春日裡最搶眼的一道風景。
隨手撿起街邊的塑料袋、清理綠地中垃圾、為公共設施『洗臉』……在這座城市的每個角落,眾多市民以實際行動打扮著我們的家園。『人人動手、全民參與,清潔城市、美化環境』,這樣的場景充分展示著『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理念。將我們的家園打扮得更加靚麗,是城市管理部門的職責,也是我們每位市民的義務,需要全體市民的共同努力。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市民都在為美化家園默默地努力著———『夕陽紅』服務隊常年撿拾白色垃圾,青年志願者每年都開展『關愛母親河』行動……這次向『白色垃圾』宣戰的全民行動,搭建起讓更多市民攜起手來、共同美化家園的平臺,也激發了廣大市民熱愛家鄉、美化家園的熱情。
讓我們攜起手來,人人爭做扮靚家園的『美容師』。在日常生活中,少用或不用塑料袋;不隨便丟棄垃圾,保護身邊的環境;看到身邊不整潔的地方,伸去一把手加以清理。願每一天都成為『義務勞動日』,讓我們這座城市永遠洋溢著精神文明的光芒。
三年前,一群有著濃厚哈爾濱情結的人成立了一個文化團體,他們在挖掘城市本報記者章梅的歷史真實中獲得極大愉悅,也成為政府部門的『外腦』和參謀———『鄉情文化沙龍』:充實哈埠城市記憶
在哈爾濱,有一個鮮為人知的文化圈子———鄉情文化沙龍,這裡聚集了一群有著濃厚的哈爾濱情結的人。他們在挖掘城市的那些不為眾人知的歷史真實中獲得極大愉悅。許多成員還由愛好而博學,最終成為政府部門的『外腦』和參謀。
以傳承哈爾濱歷史文化為特色
說起鄉情文化沙龍,不能不說到沙龍的『總召』劉延年。劉延年是省內一家知名酒店連鎖機構的董事長,歷史、文化、建築研究是他的業餘愛好。
2001年,劉延年接手酒店管理,把酒店定位在什麼格調上,成了他上任的第一個選擇。劉延年辦公室的視野之內,有頤園街1號等著名的建築。他的目光偶然掃過那片老建築時,心中突然萌生了一個想法———把酒店辦成哈爾濱歷史文化主題酒店。老建築是城市的年輪、城市的印記,是可以在人們的記憶中回響的音樂。以此為主題打造酒店文化,將使酒店獨具文化品位。
有了這個想法,他開始穿大街走小巷,拍攝哈爾濱的老建築,然後按照不同的主題,擺放在酒店的大廳和走廊。哈爾濱的老照片吸引了中外游客的目光,有人用相機翻拍,有人詢問老建築的位置和歷史。大家的關注,又讓他萌生了把老照片印成畫冊的想法,如此,老畫冊將成為酒店的文化招牌。
把出版畫冊的想法落實到行動上,比想象困難得多。老建築屹立在那裡,人們品味的是建築的本身,但是如果編輯成畫冊,老建築的圖文故事是必須交代的。劉延年對老建築的資料苦尋多日,依然不得要領。情急之下,他貿然來到省社會科學院,慕名找到地方史、猶太史專家李述笑先生。在李先生的幫助下,劉延年的畫冊《老街餘韻》得以出版。
拿著劉延年沈甸甸的畫冊,李述笑感慨地動議:哈爾濱有很多熱愛地方文化的人,但是就是缺少一個溝通與交流的平臺,大家在一起搞一個『鄉情文化沙龍』吧!
沙龍聲名遠播至海外
2005年,沙龍進入正式運作。沙龍每兩周活動一次,開始時的活動地點定在中央大街附近的阿爾巴特西餐廳。這裡比鄰老街,有濃郁的文化氛圍。
如今,沙龍中,從事地方史、猶太史、收藏、俄羅斯文化、建築等領域研究的專家學者、愛好者齊聚一堂。沒有人限定題目,大家把各個渠道收集的資料、器物,拿到一起相互考證與鑒賞。每次活動,不拘形式,每個人的一點小發現,一點小疑問都可以拿來探討、求證,而成員無論思想、學術論點全部實行資源共享。這是一個沒有領導的團隊,不論是滿頭白發的長者,學富五斗的學者,還是成功的儒商,在這個平臺上大家都是平等的參與者。濃濃的學術氛圍,使這些人的研究逐漸加深,在報章上發表分量很重的文章,逐漸引起各方的注意。
劉延年介紹,聞名到沙龍參加活動的群體滾雪球似地增加,不但有哈爾濱市的研究者,甚至國外的研究者也到這裡尋『寶』,沙龍接待過法、德、美、英、以色列等各個國家的學者,曾經在此居住過的外國僑民旅游到哈爾濱,也到沙龍裡找尋舊夢。
劉延年介紹:歷史上對哈爾濱市影響深遠的兩件事,經過沙龍成員的研究後,得以還歷史真實。
其一是著名的『馬迭爾綁架案』。對於這個發生在哈爾濱的影響重大的案件,一直說法不一。沙龍通過一個法國學者,從法國巴黎國家檔案館復制了一套『馬迭爾謀殺案』的歷史檔案,翔實客觀地反映了事實真相。
其二是對煙廠創始老板國籍的認定。一直以來認為煙廠老板巴奪兄弟是猶太人,李述笑先生經過多方考證,甚至到以色列查找資料,證明巴奪兄弟不是猶太人。
劉延年告訴記者,《鼠疫斗士》(作者為伍連德的女兒)英文版的原著,就是沙龍成員幫忙在地攤上『淘』來的。一次沙龍成員、黑龍江音樂博物館館長苗笛,偶然在地攤上看到一本英文著作,裡面的插頁上有一張早期關道衙門的圖片,就花50元買了下來,轉送給研究老照片的劉延年。劉延年經過仔細考證,查閱了大量資料,掌握了伍連德先生的生平。
劉延年介紹,隨著沙龍活動的深入,沙龍活動已經由無主題變成每期事先布置選題,然後由專人主講,增加了學術性。2007年年末,沙龍建立了鄉情沙龍網站,有更多的熱愛地方文化的人,通過這個平臺進行相互溝通。
沙龍成了政府部門的『外腦』
記者采訪的時候,劉延年剛剛接待一位來訪者———某旅行社慕名找到劉延年,在他的資料庫裡掃描了哈爾濱早期的照片,准備印成宣傳冊,在『闖關東文化旅游』中向山東人民宣傳哈爾濱的歷史文化特色。劉延年告訴記者,旅游、城建等部門,每年都多次邀請沙龍成員,參與建議。
香坊區在成高子鎮建設俄羅斯風情園,沙龍成員成了首席參謀,多次到現場參與指導。聖·尼古拉教堂的復建細節,阿米尼久爾西餐廳的構造等,都征詢了沙龍成員的意見。一些保護建築前設立的展示牌,也會請成員進行把關。『猶太博物館』的布展,沙龍成員都認真參與。這個鄉情文化沙龍,擔負起了有關部門『外腦』的職責。
哈爾濱建築博物館的李鳳利說:我們這些人都是有著濃厚哈爾濱情結的人,我們之所以對鄉情文化沙龍這麼喜愛,完全是出於對家鄉、對哈爾濱歷史的熱愛。
沙龍這幾年的活動成績斐然,各種文化研究著作出版了數本。劉延年如數家珍向記者介紹:楊宏偉出版了關於老建築的《凝固的樂章》、苗笛出版了《黑龍江百名故鄉音樂家》、趙文銘出版了《帶尖頂的洋房》,劉延年自己的關於哈爾濱老建築背後故事的著作,已經付梓……沙龍成員的十餘部著作,在社會上形成了很大的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