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14日訊 在巴彥縣興隆鎮民主村休閑廣場上,人們幾乎每天都能見到叢長青老人吹嗩吶的身影。這時,他不再是73歲的老者。此刻,他揚著脖子,鼓著腮幫子,瞪大眼珠子,《百鳥朝鳳》、《歡樂的農村》、《山村來了售貨員》……一曲接一曲,吹到興頭上還不時配合曲子表達的意境搖頭晃腦。吹到悲哀的曲調時,他的老淚會情不自禁地流過兩腮。57年的坎坷人生,改革開放30年,讓叢長青從一名普通的農村『喇叭匠』成為一名真正的農民藝術家。
『喇叭匠』當年的輝煌和苦惱
喇叭的學名是嗩吶。在農村,會吹喇叭的人都被稱『喇叭匠』。上個世紀70年代前,會吹喇叭不但能受到十裡八村百姓的敬仰,而且能在婚喪嫁娶和過年扭秧歌時受到特別的邀請,同樣也會得到相當高的『生產隊記工分』報酬。
1951年,16歲的叢長青有緣結識了一位上欒營子屯來賣藝的老盲人,勤快好學的叢長青得到了老人的信任和賞識。臨別,老人把一個不知道哪代傳下來的喇叭送給了叢長青並囑咐他說,孩子,學學吹喇叭吧,自個學門手藝,或許也能混碗飯吃。從此,叢長青無師自通,慢慢的,屯裡有婚喪嫁娶的就請他去吹奏,於是他出了名,成了走村串戶的半專職的『喇叭匠』。
有了手藝,提親的紛至沓來,快到30歲的叢長青纔選中了一位本村的姑娘。從此,在喇叭聲的伴奏下,小兩口過起了雖然苦卻和和美美的小日子。然而,叢長青的輝煌卻在『文革』之初變成了苦惱。一群『紅衛兵』闖進了叢長青家,把他的喇叭當成『封資修黑貨』踩扁了。從此,人們再也聽不到叢長青那婉轉動聽的喇叭聲了。
改革開放後嗩吶聲再次響起
1979年初,叢長青那顆已經死寂的心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復活了。13年沒有吹嗩吶的他用自己多年辛苦攢下的錢買了一個嶄新的嗩吶。他要讓自己的喇叭聲伴著希望和追求更加悠揚。
然而,此後的幾年,興隆鎮民樂隊、洋樂隊紛紛興起,農村的婚喪嫁娶請他來吹嗩吶的人越來越少,叢長青陷入了極度的苦悶之中。但生性聰穎的他,很快悟出了原因,自己吹的曲子太舊了,技藝也落後了。
不甘寂寞的叢長青加入了興隆鎮內的一家樂隊。他不要任何報酬,拜晚輩為師,利用農閑時節勤學苦練。終於,簡譜學會了,二人轉的所有曲牌都掌握了,好多嗩吶技法練成了,他反倒成了樂隊的重要角色。他再次成為當地有名並受人敬重的『喇叭匠』了。
老『喇叭匠』成為藝術家
『真沒想到,我70多歲的人今天也成為藝術家。』這是叢長青半個多月前參加巴彥縣委、縣政府隆重召開的2007年度優秀民間文藝愛好者表彰獎勵大會後說出的一句話。這也是他有生以來第一次受到縣委、縣政府的表彰和獎勵。2007年秋,叢長青從一名農村的『喇叭匠』成為剛剛成立的興隆文聯戲曲、音樂兩個分會的會員,繼而成為巴彥縣文聯的會員。現在提起來,他仍然激動不已。他說,半年多的時間,我參加了20多場演出,鄉親們都挺喜歡嗩吶節目,可我跟這些小伙子、姑娘們比還是差遠了。說起話來,老人還真有些眉飛色舞。73歲的叢長青老人渾身充滿了活力,他真的煥發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