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21日訊 走進大學校園,到處可見粘貼板上貼滿了各種物品兌換或轉讓的小廣告,既有電腦、手機、考研班聽課證這樣的『大件』,也有臺燈、衣服、化妝品等日常生活用品。近日,記者在某大學內看到一則廣告:『1303宿捨有大量棉服、羽絨服、褲子、帽子、包等物品,全部七成新,有意者可用自己合適的物品進行交換。』
據了解,學生寢室成了『二手物品交換區』,每到周末寢室裡就變成熱鬧的『市場』。記者為此『拜訪』了該宿捨,在6人住的寢室裡,擠進來11個女生,一邊挑選衣物,一邊唧唧喳喳的『討價還價』。她們不時地將衣服在身上比量,『同學,我要這件粉紅的外套,我這裡也有兩件衣服和幾本書,你隨便挑一樣吧!』一個『淘到貨』的女生興奮地說道,粉紅外套的主人在該女生拿來的幾本書中,相中兩本國家二級計算機考試的復習資料,『正好我這學期准備考這個。』物主雙方欣然同意,一筆『物物交換』宣布成功。
國務院頒布規定『所有超市、商場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6月1日起將全面實施。屆時,哈市各家超市商場就不能無償供應塑料購物袋了。記者走訪哈市各大超市時了解到,雖然距『限塑令』的實施還有1個多月,但商家和市民都在做應對准備,積極地向固有生活方式發起挑戰。
超市:已做好准備
連日來,記者從沃爾瑪、世紀聯華等超市了解到,盡管距離『大限』還有1個多月的時間,可各大超市都已經提前進入了過渡階段,積極為免費塑料袋的退出做好准備工作。
記者在沃爾瑪超市友誼路店看到,『重提菜籃子,重提布袋子,為地球減少一份污染。』等宣傳環保字樣的海報掛滿了賣場;在收銀臺前,收銀員開始向消費者推銷價位與材質不等的環保袋;為了鼓勵消費者使用環保袋,超市為拒領塑料袋的顧客專門設置的『環保袋綠色通道』,累計5次在超市購物不使塑料袋者,還可以參加積分或領取小禮品的活動。據該店當班副總黃大成介紹,自從國家頒布『限塑令』後,該商店就開始訂購環保袋,現在已經有三五種款式的環保袋供消費者選擇。
在世紀聯華超市顧鄉店,店長助理劉囡囡告訴記者,該超市每個月僅食品袋和外包裝塑料袋用量就達幾十萬個,外包裝塑料袋開支近4萬元。『限塑令』也為超市壓縮了經營成本。為了到6月1日更好地實施『限塑令』,該超市已經開始控制塑料袋進貨量,保證限時撤櫃,但也面臨著管理上的難題,比如,一旦市民拎包拎袋進入超市,難免會發生一些誤會和偷盜事件,管理難度可想而知;再有,很多市民認為自己已經形成多年的購物習慣很難扭轉,對有償使用塑料袋可能造成一些不便,也許還會影響到銷售額,但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市民們會慢慢適應這個政策的。
市民:為環保改變習慣
『塑料袋確實很方便,但現在用得太多了,刮風滿天飛,我家窗臺上一天要掛著好幾個,煩死了!國家出臺了有償使用塑料購物袋的規定,這是好事。』市民牛阿姨告訴記者,她每年都到北海市貓冬,那裡對『白色垃圾』控制得相當嚴,馬路和街道上根本看不見。
市民佟先生每天下班有買菜的習慣,他對滿街亂丟的塑料袋很反感。他認為『限塑令』實施後,最好要有紙袋之類或便於攜帶的替代品。市民趙女士擔心的是有償使用塑料袋會增加開支,一個可降解的塑料袋如果要三五角錢,一年下來也是不小的數目,到時候只好自帶購物袋了。市民李大姐告訴記者,她曾經使用過一段時間的環保布購物袋,但是感覺很不方便,買菜時不可能將肉、菜和生活用品一起放進袋子裡,那就必須帶幾個購物袋,分別裝生食、熟食和生活用品,而且洗起袋來很麻煩。
在采訪中,大多數市民認為現在『限塑令』會讓購物變得不方便,但十幾年前,市民們買東西都是用布袋或菜籃子,還有網兜,當時也沒覺得不方便。其實,這就是個習慣問題。畢竟這是件利國利民的大事。
專家:環保意識待提高
如何讓『白色垃圾』真正遠離人們?據省社科院社會學研究員張瑞政講,雖然塑料袋深入人們的生活不到20年的歷史,但從免費到收費,人們心理上還需要一個過渡期,初期可能感到不方便,但長遠來看肯定是一件有利環保的好事,這就要看市民環保意識的提高程度與速度。尤其是在集貿市場、早市等零售場所內,要做到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可能還需強化管理。在超市內,『限塑令』後商家也應做些調整:比如降低環保袋價格;對收銀流程進行調整,方便消費者;或者設立顧客自帶購物車的存放處;設置整理臺,便於顧客自行裝袋等。
另外,推廣環保袋需要政府部門的參與和支持,僅憑企業的力量是不夠的,應該讓環保購物袋與一次性塑料袋享受同等待遇:『免費發放、隨處可取。』這樣一來,可以大大降低環保購物袋的推廣難度,從而逐漸地『封殺』一次性塑料袋,培養人們新的購物習慣。同時,還可以鼓勵專門的公司對環保購物袋進行統一的回收和消毒,投放之後再次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