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22日訊 今年70歲的農民郭福常進城生活沒多久,就和家人商量捐獻遺體。令他意外的是,老伴和兒子不但同意,還與他一起辦理了登記和公證手續,最後一家三口都成了捐獻遺體志願者。近日,記者從市紅十字會了解到,在哈市越來越多的家庭受家庭成員感染,集體成為捐獻遺體志願者。
郭福常是香坊區向陽鄉的農民,從小因家庭貧困受人資助,成人後總想做點事情回報社會。1967年,郭福常娶了同村殘疾女青年關阿娟為妻,郭如鋼是他們的『獨苗』。兒子成人後,在城裡安家,郭福常老兩口也隨之搬到了市區。進城後,閑不住的郭福常開始在小區裡做公益事業,清掃樓道、清理小廣告、進行小區綠化。2005年1月,郭福常突發心髒病入院,許多鄰居趕到醫院看望他,這讓他感動不已。出院後,他就參加了一家『愛心俱樂部』,經常參與一些社會愛心活動。郭福常的愛心舉動感染著兒子,40歲的郭如鋼雖然是下崗工人,可每年都堅持義務獻血。前不久,郭福常與家人商量義務捐獻遺體和眼角膜的事,老伴和兒子陪著他一起來到市紅十字會,一家三口共同填寫了『公民志願捐獻遺體申請登記表』,並於4月15日到香坊區公證處進行了公證。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一家數名成員共同成為捐獻遺體志願者的事情在哈爾濱市並不鮮見,且有越來越多的趨勢。77歲的劉雅利是位老醫護工作者,早在抗美援朝時期,她就從事傷病員的護理工作。從那時起,她就萌生了身後捐獻遺體的想法。10多年前,老伴臨終前對劉雅利表示,他不想拖她的後腿,等到醫學發達時,就把遺體捐獻了吧!當時,四個女兒很不理解。經過劉雅利的開導,四個女兒最終同意了。令劉雅利意外的是,幾天前,當她正式提出要辦理遺體捐獻手續時,三個在哈市的女兒不但沒反對,也都登記成了志願者。遠在上海市的小女兒也表示,回到家鄉一定也要成為她們當中的一員。
據市志願捐獻遺體登記接收站站長徐玉東講,遺體捐獻志願者的隊伍在近幾年得到壯大,人員也趨於多元化,越來越多的普通人加入到這個隊伍,其中包括普通的工人、農民甚至是外來人員。從目前登記的情況來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和家庭成員理解了遺體捐獻,這部分人已佔到整個志願者群體的30%。然而,志願者捐獻的願望常常在最後生離死別時遭遇親情叩問,子女在這種時候往往難以控制親情,最終選擇放棄捐獻。為此,他呼吁遺體捐獻能早一點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