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圖片新聞  >  精彩圖片
搜 索
38萬哈爾濱人的故鄉
2008-04-22 11:18:48 來源:東北網-新晚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圖片說明】解放前的萊州。資料片

  【圖片說明】早年萊州闖關東的難民。

  【圖片說明】今日萊州。

  【圖片說明】吸引外商。

  東北網4月22日訊 哈爾濱,東經125°42′?130°10′,北緯44°04′?46°40′,位於黑龍江省南部。全市總面積53068平方公裡。市區人口464.24萬人,總人口974.84萬人。

  萊州,東經119°33′?120°18′,北緯36°59′?37°28′,位於山東半島西北部。全市總面積1878平方公裡。全市人口85.9萬,其中非農業人口14.9萬。

  這是對兩個城市最為表面的敘述,他們似乎沒有什麼關系。可當我們觸摸這兩個城市的血肉——人,會發現這兩個城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在長達300年的『闖關東』大潮中,有一支『隊伍』極為龐大,讓人不敢小覷他們的力量。這群人浩浩蕩蕩來到東北,最終定居哈爾濱。

  當年在『出走』時,他們恐怕都還沒來得及了解他們的家鄉;如今,他們可能一輩子或是後輩子孫都沒有回過故土。

  今天,我們的探訪是為著了解這座城市被人忘卻的那段歷史,以及不為身在外鄉的『家人』所知的現在——

  萊州,掖縣『背後』的城市

  萊州市委宣傳部的小姜現在還能記得,1988年2月,他還在上小學的時候,參加了學校組織的一項活動,就是慶祝掖縣正式更名為萊州市。

  那年的2月24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掖縣,建立萊州市。不過,很多從萊州出來的人,尤其是當年『闖關東』的人仍然以自己是『掖縣人』自居。提到『掖縣』,就透著親切;至於萊州,他們似乎總覺得跟自己關系不大。

  『掖縣』一名最早見於《戰國策》:『(齊襄王)益封安平君(田單)夜邑萬戶』。這裡的『夜』通『掖』。據說『夜』字來源於『東萊有日夜出』——夜裡有太陽出現,至今在萊州還流傳著這個美麗吉祥的『傳說』。

  其實據考證,這個傳說不過是齊地一位口纔極好的人,為了忽悠周宣王(齊國當時為周的屬國)而杜撰的勝境。

  無論如何,掖縣長久以來一直就是上級行政區間的治所所在,不管萊州郡或是萊州府——隋朝時,有了萊州這個名字,明代洪武元年昇萊州為府,萊州府是當時山東六府之一,統管著整個山東十分之一的地盤。

  如果向更早追溯,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萊州地區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到禹治水成功,接過大旗統治天下,膠東大地有了第一個封國:過國(今萊州城北過西村東)——古人以國為姓,這也是全球華人中過姓的起源——當時,這裡被稱為萊夷。商朝時稱萊侯國,周朝為萊子國,漢朝高祖四年,置掖縣為東萊郡治所。

  縱觀萊州歷史,上下幾千年,萊地中心始終在掖縣,特別是從西漢到民國初年的兩千多年間,有1800多年,政府所在地都設在了掖縣。漸漸地,萊州成了掖縣的代稱,1988年,掖縣徹底更名為萊州市。不過,顯然『闖關東』的人對這個名字並不熟悉,在他們的記憶中家鄉只有一個——掖縣。

  人傑地靈的輝煌歷史

  『作詩謝絕聊閉門,燕寢凝香有佳思;靜中吾乃得至交,烏有先生子虛子。』李清照的這首《感懷》,作於宋徽宗宣和(1121年)八月。這時,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屏居青州十年後,趙正出守萊州。

  趙知府每天正忙的要命,沒時間陪妻子,李清照一個人百無聊賴,只好寫詩作樂。趙知府為什麼那麼忙?因為萊州人傑地靈,在這個地方當官,沒有點本事是坐不住『龍墩』的。所以,到萊州的官員都是乾實事兒的,萊州歷史上的名知府也就特別多。

  在中國歷史上,科舉制度雖然淹沒了一些人纔,但是金子總會發光。在全國平均三個縣纔出一名狀元的時代,萊州人憑著好學上進,硬是力拔頭籌出了3位狀元。而萊州的進士出得更多。明清兩朝,全國每個縣的進士不足30人,而萊州一地就有97人考取進士,在全國遙遙領先,堪稱一奇。

  在中國歷史上,自戰國至清末的1800餘年間,有姓名可考,有文字記載,可稱為『宰相』的不到1100人,全國約兩個縣平均纔出一位。而原籍萊州的先後就有呂立、毛紀、趙士完等11位在朝中任宰相。

  從衰落到『闖關東』開始

  歷史常常是輪回的,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很多輝煌過的人、事、地都會有衰落的一天。名相、明知府沒能擋住萊州走下坡路的步伐。盡管這一天來得有點早,盡管對後世的影響是巨大的,但萊州的衰落依然有跡可循。

  元泰定二年(1325年),工程量最大的會通河竣工,京杭大運河南北貫通,成為中國內地最繁忙的運輸線。同時,運河帶動了沿岸經濟的發展,山東西部地區憑借運河快速發展起來。

  明代,山東下屬有六個府,位於膠東半島的青州、萊州、登州俗稱『東三府』。京杭大運河的貫通,使山東經濟發展呈現出『東貧西富』的格局,作為都承擔過山東乃至中國經濟、文化中心的萊州府和登州府首當其衝地被擠垮了。

  因此之故,清朝『闖關東』的山東人,以『東三府』居多,不過,黃縣人大多到遼寧沈陽一帶就停了下來,掖縣人則繼續往北走到了哈爾濱一帶。

  當時的哈爾濱,氣候條件惡劣,一個人根本生存不下去,必須『抱團』,在哈爾濱集聚了大量萊州人,曾出任哈爾濱商會會長的張庭閣就是萊州人。

  齊魯文化本就帶著商業文化,讓精明能乾的萊州人帶到東北,落地生根。一代代『掖縣人』在哈爾濱闖出了名堂。萊州駐哈辦主任朱德福帶著在哈的萊州人特有的驕傲說,到現在,哈爾濱還有38萬萊州人,其中『社會上層人士不在少數』。

  今日萊州滿是『康莊道』

  300年『闖關東』,留給人們是苦難的記憶。如今回憶起從掖縣出來時的情景,十有八九的人不會說是美好的。許多年過去後,家鄉的名字依然清晰,面貌卻早已模糊。掖縣,是否還是記憶中那個破落的、留給人苦難的地方?

  隨著記者的深入探訪,這樣的印象被打破了。如今的萊州市,最響亮的名號是『中國石都』。據地質部門數據顯示,萊州易於開采的大理石、花崗岩總儲量達40多億立方米。1977年,萊州的理石板加工廠圓滿完成了毛主席紀念堂加工地面板材的任務,自此,萊州大理石板揚名全國。

  在從市區通往城郊的路上,密密麻麻排滿了大理石板加工廠和石雕廠,『磊』字頭工廠比比皆是。而道路也不再是『闖關東』人給記者形容的『泥路』,那是一條8車道的『康莊大道』。

  記者走進柞村鎮,發現各村規劃十分完備,甚至蓋起了別墅,據陳家?一位村民說,那是四五年前蓋好的,早有人入住了。

  據柞村鎮鎮政府給記者提供的一份材料顯示,2007年,鎮裡經濟總收入29.5億元。『村裡的石材進出口基地承擔了奧運鳥巢主體體育館等國家級重點工程建設』,鎮長閻旭輝得意地告訴記者。

  柞村鎮只是整個萊州市的一個縮影。據萊州市去年年底在人代會上的一份政府工作報告顯示,在過去5年裡,萊州地區生產總值由2002年的136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340億元,年均增長17%。

  柞村鎮孔家村一位村民的記憶比政府報告更加清晰:『萊州繁榮就是這幾十年的事情,最近這5年更是進步神速。』他告訴記者,現在村裡少有人進城打工,因為大多在村辦工廠上班,『光是自己家門口,就有賺不完的錢。』

  萊州的資源不僅是理石,黃金礦產資源也十分豐富,經探明地下儲量佔全國黃金儲量的六分之一,是全國黃金地下含量最大的城市。政府報告指出,要將萊州打造成黃金強市、石材強市,『加快相關產業發展,推動經濟全面起飛』。

  老家的狀況究竟如何,恐怕透過一位村民家的『移民史』就能夠看得出來。在陳家?,記者碰到一位有著東北口音的大嫂,她說,自己父親當年『闖關東』到了綏化,『如今,我們又都「闖」回來了。』

責任編輯: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