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策
搜 索
一種先進模式
2008-04-24 07:11:47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4月24日訊 新莊村在全省首創的『1+3模式』,進一步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促進了生產發展和精神文明,推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值得推廣。

  我們不妨剖析一下『1+3』模式:在村黨支部和村委會領導下,農民合作社幫助農民解決生產資金,組織農機合作,實行農資團購,職責是幫助農民創富;農民工工會為外出務工農民討工錢、討說法,職責是為農民工維權;農民思想道德協會管的是農民的婚喪嫁娶、文化建設,其職責是提昇農民素質,進行精神文明建設。三個組織各有分工,相互配合,相互補充,共同構成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組織力量。

  而這一模式的形成,關鍵是有一個具有開拓進取精神的村級領導班子,一個堅持科學發展的領導集體,一個為了群眾的利益艱苦拼搏的帶頭人。歸根結底,農村的發展與進步,基層領導班子建設至關重要。

  此外,合作社還獲得了『有機食品基地』認證資格,使傳統農產品身價倍增,已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要求與新莊村合作。

  新莊村有700多戶村民,其中只有百十來個社員,社員在新莊村顯得特別有身價。只要是社員,不用抵押等手續,就可以得到最多兩萬元的社內貸款。

  但是,村民入社必須符合三個標准:一是家庭和諧,標志是『夫妻和睦、孝敬父母、子女不輟學』;二是不賭博;三是講誠信,即『銀行無陳貸、村上無陳欠(有陳欠但有還款計劃)、社會上不欠撫養費和計劃生育超生罰款』。

  經濟組織為什麼要遵守道德標准?村黨支部書記劉清泉回答,是為了促進村民的道德自我約束。

  表面上看,李春紅等社員在社內貸款只簽個名字,不需要任何抵押,而實際上,那個簽名是全體社員對他作出的道德評價,比他家的幾間房子、十幾畝地『值錢多了』。

  農民工工會:打工農民有了『家』

  新莊村人多地少,村民都圈在地裡誰也富不了。

  2003年,新莊村黨支部重新制定產業結構調整方案,將全村勞動力『劃分』為『三個三分之一』,即『三分之一種(植)、三分之一養(殖)、三分之一闖市場(打工)』。

  當年,劉清泉以村黨支部名義聯系用工單位,將第一批村民送到剛落戶哈市的沃爾瑪。兩年多裡,村黨支部又將400多村民送到外地務工。目前,新莊村農民工已有1200多人,已超過勞動力總數的三分之一,村民打工收入佔了總收入的半壁江山。

  劉清泉說,培養新農民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他們進城去打工。但打工的村民多了,問題也來了,不少村民因為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而喪失了信心。

  劉清泉想到用工會維權。2005年4月,新莊村率先成立了全省首家村級農民工工會,讓外出務工農民有了主心骨。

  村民吳立斌在大連打工,企業借故拖欠工資。2005年8月,村農民工工會律師出面維權,讓吳立斌如數拿回工資。

  2006年9月,村民韓延軍在雪鄉施工時被人打傷,劉清泉連夜趕到工地。當時,工地負責人一看是村支書,表情帶搭不理的。再一看,這個支書還是工會主席,『級別』雖然是『村級』,但態度立即轉變了。劉清泉據理力爭,使韓延軍獲得合理賠償。

  2007年5月,村民韓延波在哈市一家工地受傷不治身亡。對方堅持以『國家工傷死亡標准』進行賠償。但劉清泉不同意,他以村工會主席身份,強調『這個村民已不是農民,而是工地的臨時僱工』,所以賠償的額度不能低於20萬元,結果用工單位接受這個『主席』的要求。

  今年1月,新莊村一農民工以用工單位欠薪為名,將單位貨款扣留。劉清泉聽說後,立即要求這個村民終止違法行為,將貨款送還。然後,又與用工單位溝通,及時兌付了他的工資。

  新莊村農民工工會成立以來,解決維權事件20多起,挽回經濟損失37萬元,使村民的合法權益得到有力保障。

  農民思想道德協會:培養文明新農民

  2006年,新莊村被列為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到目前已投資600多萬元,完成村屯水泥路修建設,兩個主屯吃上自來水,24戶村民住上節能房,今年還將有300戶村民用上沼氣灶,新莊村確實有了新面貌。

  但劉清泉認為,建設新農村,必須培養新農民,不單是『水、電、路』等基礎設施的完善,還應是村風民俗的同步改善。

  2006年,新莊村黨支部將原來的『計劃生育協會』昇格為『思想道德協會』,通過引導、教育、獎勵等方法,提高村民思想、文化、道德素質。

  樹活一張皮、人活一張臉。世代居住在一起的村民,特別重面子。道德協會就從面子入手,把看似『虛』的事兒乾得『實在』起來。

  過去的新莊村,村民們不登記就結婚是常有的事兒。為引導村民登記持證結婚,道德協會規定,凡是持證的,就獎勵100元,並由協會司儀主持婚禮、秧歌隊登門祝賀;如果是晚婚者,獎金增加一倍。村民家辦喪事,補助家屬200元。

  村民尤相利的獨生子結婚,老親少友來了一大幫。由於是持證結婚,道德協會領導、秧歌隊、小戲班子等百十來號人都前來祝賀。那氣氛是相當地熱鬧,尤相利賺足了面子。而另一戶村民,因為孩子沒持證(早婚),想花錢僱,協會的秧歌隊不去,那真是相當地沒『面子』。

  劉清泉說,村民可能不在乎一百二百元獎金,但他們肯定在乎『面子』,在乎『面子』就得遵守起碼的法律法規,而不是憑著老習慣、老思想為人處事。

  新莊村道德協會利用『一室(圖書室)一場(文化廣場)』,常年開展文體活動,讓村民們玩兒得健康;協會將新莊村列為東北農大的『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經常把專家教授請進村,讓村民們學有老師;從去年開始,協會每年都要開展『和諧家庭』和『模范村民』評選,讓村民們『攀比』有目標。

  新莊村的『1+3』模式誕生兩年多,卻因其『實用性』受到社會廣泛關注。省區域經濟協會專家評價,新農村建設是村級黨政組織的重要職責,但必須『虛功實作』,要有一套讓村民願意接受、收到成效的手段和方法。新莊村的實際已證明,合作社促進了農業發展,工會維護了農民工權益,其實質是促進並保障了村民增收。而思想道德協會,不斷提高村民的思想、文化及道德素質,反過來又促進合作社及打工經濟的發展。村民看得見摸得著的是,道德標准不達標,就當不上社員。而同是農民工,思想文化素質高低,基本就決定了收入水平的高低,甚至是發展前景。

責任編輯: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