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牛肉漲價母牛殺光 哈爾濱肉牛產業鏈面臨斷裂危機
2008-04-24 08:55:16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朱彤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4月24日訊 4月20日,哈爾濱賓安肉牛交易市場異常熱鬧。

  這裡的一位劉姓『牛經紀』告訴記者:從去年開始牛肉價格猛漲,就火了交易市場,以前每天交易量也就是百十頭,現在好的時候能達到三、四百頭,而且以前沒人要的母牛也變得特別搶手。昨天一個江蘇的牛販子一天就從賓安牛市拉走200多頭,全是四五歲生育期的好母牛。

  面對肉牛交易市場的火爆,業內人士卻產生了從沒有過的擔心:母牛大量被宰殺,肉牛養殖鏈條將面臨斷裂危險,那時哈爾濱乃至全省肉牛將出現兩年前生豬那樣的危機,對剛剛發展起來的肉牛養殖業將產生致命影響。

  1、搶:母牛數量銳減

  肉牛市場紅火應該開始於去年年初。當時由於豬肉市場價格猛漲,加之城市人均牛肉消費量的逐年增加,牛肉市場價格節節攀昇。於是,養牛戶得到了從沒有過的利潤。據了解,以往一頭牛能賺五、六百元,現在能賺兩、三千元。於是肉牛市場的交易紅火和養牛戶大把鈔票被裝進口袋,把養牛戶一時搞得心情蕩漾。

  賓縣經建鄉民利村姚家屯,村民們有著幾十年養牛傳統。村民姚連壁一年向賓西牛業出售200多頭肉牛,淨利潤100多萬元。

  這位被養殖戶羡慕的『姚百萬』,如今卻明顯感到肉牛的危機。 『幾年前姚家屯只有兩三戶農民育肥牛,有10多戶養母牛,這個比例挺合理。現在這個比例倒了過來。往年全村每年能出生肉牛200多頭,現在卻只能維持幾十頭。如果誰也不養母牛,就沒有架子牛,又拿什麼育肥牛呢?』

  據他了解,目前姚家屯周邊養牛戶母牛存欄量比以前少了一半還多。

  作為我省最大的肉牛龍頭企業,黑龍江賓西牛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賀志雲介紹:現在哈爾濱市周邊的肉牛養殖業,大多數還是農戶分戶飼養。牛肉市場走俏,大量南方牛販子湧入哈爾濱周邊的幾個大的交易市場,多的時候有上百人。為了『搶』到牛每頭牛有時多給三、四百元,養牛戶為了眼前利益,不管育肥牛還是母牛統統出售。他估算,每天僅哈爾濱幾個大的交易市場,就被牛販子拉走肉牛一千多頭,而其中的母牛佔三到四成,這樣下去不出一至兩年,哈爾濱乃至黑龍江將無牛可宰。

  2、險:已波及肉牛產業安全

  哈爾濱東部6縣(市)是黑龍江省最大的肉牛養殖區,52個萬頭肉牛鄉鎮,年出欄近50萬頭,佔全市總量的一半以上。正是這個擁有豐富牛源的區域,目前一些較大規模的屠宰廠日屠宰量每天都在減少。

  長皜屠宰廠負責人介紹,去年一季度他們廠屠宰肉牛3600頭,今年一季度只有1800頭。漢德牛業屠宰場今年一季度和去年一季度相比,屠宰量也減少了近三分之一。賓西牛業每年20萬頭的加工能力,今年估算只能是5到6萬頭。

  據了解,作為肉牛養殖龍頭企業,賓西牛業不僅帶動了附近6萬農戶養牛增收,同時還能替這些散養戶承擔一定養殖風險。賓西牛業投產一年多不僅結束了哈市不能生產高檔牛肉的歷史,並迅速打開中東及香港市場。但是,目前這家企業的屠宰量還不到設計水平的1/3。

  業內人士講,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就是母牛大量被當作肉牛宰殺,並已經開始波及肉牛養殖鏈條和產業安全。

  據了解,哈爾濱地區養殖母牛農戶由於生產條件受限,導致其抗風險能力也極為有限。農戶主要是繁殖小牛出售,按一年養殖一頭母牛算,收入不超過1000元。而按現在肉牛市場銷售價格每公斤16元計算,農民每出售一頭肉牛,就可獲得三四千元的純利,基於這樣的利潤空間使飼養戶拋售母牛。

  3、急:盡快修補缺損鏈條

  業內人士都知道,肉牛的產業鏈條應該是:母牛繁殖—農民養殖育肥牛—龍頭企業生產加工—農民獲得利潤從母牛繁殖戶購買小牛飼養。

  如果母牛供應鏈條出現問題,直接影響農民養殖供應量,造成企業生產受限,反過來使養殖戶效益受損,從而使區域產業萎縮。

  據了解,由於散戶肉牛繁育周期長、成本高、收益低,小家小戶根本乾不了,必須靠政府扶持大戶來進行。只有形成大戶集中繁育、農戶分散飼養群體性優勢,纔能保證肉牛源源不斷。

  一般來講,母牛應在肉牛養殖種群中佔到35%~40%左右,纔能保證養殖行業良性發展。一旦這個平衡被打破,恢復起來最少需要五到六年時間。而這期間如果市場出現一些波動,恢復周期將更難預料。

  據了解,政府在這幾年出臺了一些補貼政策,目的就是保證養牛戶、特別是母牛繁殖戶養殖數量,但總的收效並不明顯。具體分析來看,比如政府每頭母牛補貼100元,可南方一些牛販子一頭牛多給四、五百元,再加上飼料價格上漲,農戶對市場價格難以把握等諸多因素,農戶大多選擇為了眼前利益而拋售母牛。

  采訪中,從養殖戶、『牛經紀』到龍頭企業人士,在談到擔懮的同時,都提出了建立大型母牛繁育基地的想法。

  賀志雲提出:政府每年補貼給農戶的錢算起來也不少,收效並不明顯,原因就是太分散了。美國成功經驗就是在上世紀扶持一些企業建立起了大規模、完善的母牛繁育基地,從而保證了產業安全。

  而實現這個目標的瓶頸就是資金問題。如果政府能夠給與企業貸款支持,企業承擔經營風險,建立規模母牛繁育基地,由企業與養殖戶建立穩定、長期的架子牛供給合同,就能從根本上解決母牛產業鏈條不間斷,有效保證哈爾濱乃至全省肉牛養殖業產業安全。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