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杭州灣大橋 |
![]() |
大橋夜景 |
東北網4月28日訊 ( 記者 高長利 ) 1993年,杭州灣跨海大橋工程進行前期論證;2003年,開工建設;2007年,全橋貫通;2008年,全線通車。十年磨一劍,大橋的建設者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作為目前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杭州灣跨海大橋工程僅用3年零7個月即實現了全橋貫通。期間未發生一起質量等級事故,工程經受了19次臺風、天文大潮、淺層沼氣等惡劣條件的嚴峻考驗。累計獲得250多項技術創新成果,形成了9大系列自主核心技術,創造了多項世界第一。『杭州灣與亞馬遜河口、恆河河口並稱為世界著名的強潮海灣,在此海域架設世界第一大橋,沒有成熟的經驗可供借鑒,靠的是全體建設者的創新精神。』寧波市常務副市長、杭州灣大橋工程指揮部總指揮王勇對奇跡的創造作了這樣的解讀。
大橋建設之初,建設者們一切從杭州灣特定的實際出發,開拓建橋思路,確立了『施工決定設計』、『工廠化、大型化、機械化,變海上施工為陸上施工』的建橋思路,並在全國率先提出了『大橋設計使用壽命100年』的建設目標。
作為由我國自行設計、自行管理、自行建造、自行投資的特大型交通基礎設施,杭州灣跨海大橋規模巨大,總投資達到118億元。同時,國內施工企業缺乏海上建橋經驗,而專用施工技術規范及專項質量檢驗標准缺少可供借鑒的版本。這種情況下,資金籌措的方式顯得尤為突出。為此,大橋建設者們積極探索創新投融資機制,鼓勵民營資本投資。目前,民營資本已經佔到大橋總投資的30%左右。
理念創新為杭州灣跨海大橋建設拓展了思路,積聚了資金。
大橋建設中,遇到了中國建橋史上前所未有的困難。臺風、強潮經常『光顧』,高腐蝕、深衝刷等一直『伴隨』,一年的有效工作日僅有180天左右;缺少能滿足大橋設計需要的專用運梁施工設備,『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橋梁專家一致認為,這是世界上工程難度最大的橋梁之一。
面對技術難題,大橋建設始終堅持尊重科學,依靠專家,充分發揮交通部和浙江省聯合技術專家組的『智囊團』作用,先後開展了138項專題研究。累計獲得了250多項技術革新,取得了以九大核心技術為代表的自主創新成果,攻克了在強潮海灣建設跨海大橋的技術難題。目前,已有6項關鍵技術通過了國家鑒定,其成果總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 |
杭州灣跨海大橋工程指揮部副總工程師林國雄 |
『這些國際領先的自主創新技術,是杭州灣跨海大橋建成通車的可靠保證,同時也為中國造橋業奉獻了一筆彌足珍貴的財富。』林國雄——杭州灣跨海大橋工程指揮部副總工程師,這位已從事橋梁建設30餘年的老專家對大橋建設中的技術創新記憶猶新。
——杭州灣南岸灘涂長達10公裡,車不能開,船不能行,『梁上運架梁』是最好的選擇。大橋建設者研發了運梁機等5大設備,把『梁上運架梁』的世界紀錄從900噸一舉提高到1430噸,順利完成了『世界第一架』。
——在北側的深海區,架設了540片70米箱梁,這些單片重達2200噸的箱梁,被稱為『中華梁王』。大橋建設者創造性地對預制箱梁實施了『二次張拉』,徹底解決了大型混凝土箱梁早期開裂的世界性難題。
——杭州灣跨海大橋打下了5513根整樁螺旋鋼管樁,這些鋼管樁最大的直徑1.6米,單樁最大長度89米,如此巨大的『定海神針』此前在國內外特大橋梁建設中從未成功使用過。
——杭州灣南岸灘涂蘊藏著蜂窩狀淺層沼氣,對施工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在灘涂區的鑽孔灌注樁施工中,大橋建設者首次采用了『有控制放氣』的安全施工工藝,首開世界同類地質環境成功建橋的先河。
![]() |
杭州灣跨海大橋夜景 |
大橋建設中,面對施工船舶多、作業點多、工程戰線長,管理難度極大的問題,大橋建設者們向管理要效益。
『杭州灣跨海大橋的建設過程,是一個不斷地自主創新的過程,是全體建設者理念創新、科技創新、管理創新的結晶。可以說,沒有創新,就沒有杭州灣跨海大橋。』杭州灣跨海大橋工程指揮部副總指揮金建明感觸頗多。
在管理體制上,指揮部以直接管理替代間接管理,全面加強『四控兩管一協調』工作,在嚴格控制質量、進度、投資的同時,針對杭州灣的特點,強化安全控制。整個工期中,工程未發生一起質量等級事故,施工中未發生一起重傷及以上安全事故。
在管理機制上,大橋建設者們確立了科學管理、精細管理和文明管理等現代管理理念,全面實施工作程序化、管理信息化、技藝標准化、獎懲合同化、運作市場化等現代管理方式。2006年,大橋建設者們獲得了『中國交通建設十大橋梁建設英雄團隊』稱號。
管理創新為杭州灣跨海大橋建設疏通了筋骨,活絡了血脈,強壯了體魄。一橋飛架杭州灣,滄海桑田寫新篇。作為我國跨海大橋建設史上的重要裡程碑,杭州灣跨海大橋的建成通車,向世人展示了中國在特定海洋環境中建設特大型橋梁的巨大成就。在創新精神的引領下,這條東方巨龍必將為長三角的經濟騰飛書寫出更加輝煌的篇章。
記者手記:精神的力量
![]() |
氣勢磅礡的杭州灣大橋 |
![]() |
跨越杭州灣 |
走近杭州灣,親身感受杭州灣跨海大橋工程恢宏的同時,一個念頭始終縈繞在心,那就是——精神的力量。
![]() |
一橋飛架杭州灣 |
杭州灣是世界三大強潮海灣之一,潮差大、潮流急、風浪大、衝刷深。在這樣的海域架橋,世界上沒有先例,沒有可供借鑒的橋型、技術規范和質量標准,更沒有相應的施工設備。靠什麼實現了杭州灣『天塹變通途』的千古夢想,『一切都得靠我們自己解決,靠全體建設者的創業、創新精神。』杭州灣大橋工程指揮部總指揮王勇作了這樣的解答。
思緒把我從遙遠的南國杭州灣帶回到北方油城大慶。在茫茫荒原上建起祖國大油田,依靠『兩論』起家的大慶,從石油會戰以來,堅持抓生產從思想入手、抓思想從生產出發,培育形成了『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新形勢下,順應從『兩論』起家到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大慶人又賦予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新的時代內涵,為大慶油田的『百年油田』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
精神來源於人民、來源於實踐。以『創業、創新』為主要內涵的杭州灣跨海大橋精神也必將越過杭州灣,融入到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洪流。
![]() |
一位建設者正在凝望跨海大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