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黑龍江省自然捕撈水域全面進入禁漁期
2008-04-29 08:56:32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張桂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4月29日訊 從4月15日至7月20日,我省各自然捕撈水域全面進入禁漁期。由於今年黑龍江和烏蘇裡江等重要漁業水域水位偏低,對魚類繁衍生息非常不利,為保護資源,我省提早部署,多措並舉,加大了禁漁期管理力度。

  2007年,我省在中俄界江黑龍江乾流和支流先後建立了兩個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既為自然魚類正常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又為水產養殖和人工增殖放流儲備優良的魚類品種。今春以來,我省還針對中俄界湖——興凱湖魚類資源總體呈下降趨勢的狀況,把興凱湖的禁漁期從原來的15天調整到45天;又將在該湖從事捕撈生產的漁船減少了40只,切實降低漁業捕撈強度。

  現狀 禁養結合資源恢復效果顯著

  設定禁漁期,減少捕撈強度,只是保護魚類涵養資源的一條途徑。近年來,我省還通過組織放流、治理污染改善水體環境、闢建魚類自然保護區等多種方式,積極維護漁業水域生態環境,促進重要魚類的種群增殖。如分別在呼瑪河和遜別拉河建立了魚類自然保護區,將黑龍江同江三江口江段、蘿北大崗子江段和烏蘇裡江饒河東安亮子設為常年禁漁期。

  我省冰封期長達半年之久,漁業污染事故也都在冰封期發生。水體污染也成為影響魚類資源保護增殖的一個隱患。從1979年開始,我省就將漁業水域污染監督工作覆蓋全省,在冰封期進行定期、定點、定項監測,並在重要漁業水域黑龍江、烏蘇裡江、綏芬河設了監測點,由當地漁政監督管理機構負責,不定期監測的斷面由漁業環境監測站進行。多年來的定期和不定期監測,使我省重要漁業水域的水質,均符合國家《漁業水質標准》,對增殖漁業資源、發展綠色水產品養殖奠定了堅實基礎。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進入新世紀以來,我省更是加大了國際瀕危物種鱘鰉魚和我省重要經濟魚類洄游性大麻哈魚的放流力度,累計放流鱘鰉魚886萬尾,大麻哈魚1515萬尾,有效涵養增殖了資源。據調查了解,近年來在主產區,漁民在捕撈過程中,感到3~4齡鱘鰉魚明顯增多;而洄游性大麻哈魚的捕撈量,由近10年平均年產量的3萬尾上昇到2006年的6萬尾,2007年大麻哈魚的產量達到21.5萬尾,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最高產量。

  目標 打造全國淡水魚類資源庫

  記者從省漁政漁港監督管理局了解到,我省出產的經濟魚類,多為營養、綠色的冷水魚,目前備受市場推崇。其中有較高經濟價值的魚類9種,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的有3種,列入中國名貴珍稀水生動物的有4種。這些經濟魚類,在我國淡水漁業中佔有特殊的地位。為養護和恢復黑龍江的魚類資源,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把良好的種質資源轉變成產業優勢,我省已連續多年加大管理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恢復魚類資源。尤其是今年,更是采取了延長禁漁期、減少捕漁船等非常措施。

  近期省漁政部門將聯合各地邊防委、工商局等部門,對重點水域、集貿市場等進行聯合大檢查,嚴厲打擊一切違法捕撈和經營行為。同時,省漁政漁港監督管理局還將代表國家在中俄邊境水域,與俄方進行聯合漁政執法檢查。省漁政漁港監督管理局局長陳志超在采訪中對記者說,『我們的目標是把黑龍江建成全國重要的淡水魚類寶貴資源庫,同時緊抓當前冷水魚熱銷的難得發展機遇,把我省的漁業經濟從多年來養殖四大家魚轉變到名特優產品結構調整上來,推進漁業發展方式的轉變,促進我省漁業質量和效益的提高。』

  背景資料——

  我省水域遼闊,有河流1918條,湖泊泡沼6026個,水庫679座。全省水域總面積為233.3萬頃,其中可養魚水面65.42公頃。豐富的水生生物資源,維系著黑龍江的生態平衡,也為沿江的漁民帶來了收益。但由於受水利工程、水資源匱乏、過度捕撈等諸因素的影響,魚類的產卵場、索餌場遭到破壞,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省漁業資源整體呈下降趨勢。如黑龍江、烏蘇裡江特有的經濟魚類大麻哈魚,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年產量高達70~80萬尾,八十年代降至20多萬尾,到九十年代,年產量僅3~5萬尾。中俄界湖興凱湖,歷史上年產量最高達600多噸,但目前已下降到300多噸,減產一半。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