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4日訊 近日,有關專家在柴河東山進行實地踏察時,發現東北抗日聯軍密營遺跡群。4月25日,記者在柴河林業局工作人員陪同下,深入柴河林區進行探訪。在隨後的采訪中,曾任抗日聯軍第二路軍總指揮周保中警衛員的劉義權老人對這一發現予以確認。
牡丹江日報報道, 4月25日上午,記者登上柴河東山,此處為海林市與林口縣的交界處。經過柴河林業局工作人員指引,記者看到山梁上,在窩風向陽的地段,幾處地窨子的遺跡清晰可辨。沿著山頂的山路兩側,有規律地分布著20餘處散兵坑。這些遺跡均被大量雜草、枯葉和浮土所覆蓋,從外觀上看就是一個個大大小小的坑。其中,一處遺跡的周邊壘著石塊,地面痕跡呈橢圓形,外沿十分明顯。柴河林業局工作人員經過初步測量,直徑近7米。
4月28日,記者電話連線北京,采訪了柴河東山抗聯密營遺跡群的發現者——中國現代史學會理事史義軍。
史義軍向記者介紹,據抗日聯軍第二路軍總指揮周保中的《東北抗戰游擊日記》(人民出版社出版)記載,柴河到林口這條通道是當年抗聯西征時重要的活動區域,抗聯二路軍就是在這裡成立的。因此,這一區域的抗聯遺跡非常多。4月18日,他先是在柴河東山山腰處發現一些地窨子遺跡,上山後又看到不少非常清晰的散兵坑和大戰壕的遺跡,總共約有20餘處。據他判斷,當年此處抗聯密營的規模比現在發現的還要大,有些密營已經被破壞。現在此處僅存的密營遺跡的規模,在牡丹江地區來說也是比較大的。
據說,這些密營是在夏季建成的,都是臨時性的。『冬天上山,夏天鑽溝』,冬天陰冷潮濕的山溝不適合抗聯部隊駐紮,而山上窩風向陽,所以抗聯部隊一般是在冬季到山上的密營駐紮,時間最長也就一兩個月。當年的散兵坑比現在看到的要深,可以當戰壕,還可以用來觀察周圍地勢。散兵坑都建在制高點上,因此又是重要的哨位,敵人從山下攻上來時,便於防守和撤退。小的散兵坑裡可容納四五個人,大的散兵坑可容納一個班甚至一個排。白天,戰士們基本上都是在坑裡蹲守。晚上,散兵坑之間有來回巡邏的哨兵。現在林區的地貌同當年相比,已經發生非常大的變化。當年這裡樹木茂盛,所以密營建在山頂上也是非常隱蔽的。
史義軍排除了遺跡坑是土匪居住的地窨子和墳坑的可能性。他認為,土匪不可能在山頂並靠近村莊的地方紮營;按風俗墳也不可能在山頂。
對於史義軍的這一發現,曾任周保中警衛員的劉義權老人予以確認。劉義權1942年參加抗聯,現已79歲高齡,居住在齊齊哈爾市。
4月28日,劉義權在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證實,當年在柴河東山確實建有抗聯密營,建成時間是1937年。周保中曾於1938年夏季在此開過兩次會議,並在此指揮過3次戰斗。當年,有3個抗聯中隊在柴河東山上的密營同時駐紮,共有抗聯戰士70餘名。後來,有40多名抗聯戰士先後在這裡戰斗犧牲。
據劉義權介紹,這些密營大都為長方形,最大的密營約有40平方米,能容納二三十名戰士,冬天時戰士們在裡面用泥火盆取暖,當年舉行會議也是在這裡。此外,有的密營中還設有電臺。散兵坑是密營的代號,當年第二號密營代號叫湧坑,『湧』字代表的就是周保中。
劉義權回憶說,1943年,他曾隨抗聯小分隊在柴河東山最大的密營裡駐紮過一天一宿。1946年,他曾隨同周保中路過柴河東山密營遺址。當時,周保中觸景生情,不禁流下熱淚,並對在此戰斗犧牲的抗聯戰士表示哀悼。
柴河所轄地域是革命老區,這裡是東北抗日聯軍第五軍和第二路軍的發祥地和戰斗地。周保中、李延祿、李延平、陳翰章、吳平(楊松)等都曾在這裡戰斗過。對於新發現的抗聯密營遺跡群,有關部門將進一步研究取證,進行紅色旅游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