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9日訊 一個城市的發展離不開對生態環境的保護。
圍繞著江、河、湖、泡,哈爾濱市周邊存在著大面積濕地,這些濕地發揮著抵御洪水、控制污染、調節氣候等作用,被稱為『城市之腎』。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由於近年來人為破壞加劇,大部分濕地生態遭嚴重破壞,部分濕地『腎功能』甚至完全喪失。
近幾年,哈爾濱市在環城生態保護帶規劃中將城市周邊濕地保護列為重要內容,但落實過程中卻還沒有收到顯著效果。專家一致認為,城市周邊的湖泊濕地如果再不搶救,這個城市會永遠地失去它們。
哈爾濱曾經是怎樣的濕潤,哪些濕地已經從我們視線中永遠地消失了?它們為何走向萎縮?記者日前用近半個月時間對哈爾濱周邊濕地的自然分布及人文狀況進行了全方位的調查走訪。
窘狀:破壞嚴重『城市之腎』面臨衰竭
哈市城市周邊濕地資源豐富,松花江、太平湖、長嶺湖、阿什河、呼蘭河沿岸,都有大面積濕地存在。
『那時,密集的蘆葦,水面上時停時飛的野鴨、野鶴,水中追逐的魚蝦,鳴叫的青蛙,在過去哈爾濱周邊的濕地中並不算什麼奇觀。』從事濕地研究多年的哈爾濱市林業大學教授聶紹荃十分感慨。聶紹荃告訴記者,現在道裡區所在的位置,在哈爾濱市立市之前曾經是一片濕地。哈爾濱市成為城市之初,城區面積約為150餘平方公裡,其中濕地就佔20%。松花江、太平湖、長嶺湖、阿什河、呼蘭河沿岸等濕地自然狀況都十分完好。
位於哈爾濱市松花江公路大橋上游的水上公園,經過幾年來的開發建設,已經變成了蘆葦蕩漾,鳥語花香的自然生態濕地景觀。記者高明攝
近年來,受沙化、開墾、漁牧等自然和人為原因影響,哈市城市周邊濕地面臨著退化危機:位於巨源鎮的大白魚泡濕地已經消失,松花江沿岸的灘涂濕地屢遭破壞,長嶺湖濕地大部分已經乾涸……開荒和私建濫建甚至威脅到了農民承包並自發保護的小塊濕地,一些無序開發也忽略了保護措施。哈市雖然在環城生態保護帶規劃中將城市周邊濕地保護列為重要內容,但落實過程中卻還沒有收到太好的效果。
一些濕地從我們視線中永遠地消失了,另一些濕地正以人們肉眼可以丈量的速度逐年演化為失地。『城市之腎』面臨衰竭境地。
個案:那一個個遠去的背影
長嶺湖乾涸四年成耕地
4月11日,記者來到位於哈市道裡區新發鎮尋找長嶺湖,一路打聽,當地的村民說,就是『大湖』吧?早乾了!到了所說的『大湖』邊,只見兩三米深的凹地,已經長出了青草,依稀的壟溝,還可以看出種過莊稼。如果不是村民的指認,記者很難相信,這裡曾經是湖。
新發鎮三場長嶺屯的村民徐寶山告訴記者說,長嶺湖如今已經乾了4年,種了3年地。他就出生在這裡,前些年,湖水多的時候,這裡連灰鶴都有,他和小伙伴們天天在這裡游泳、打魚。
記者看到,在湖堤的北邊高坡有許多臨湖而建的紅頂白牆的度假村。在湖堤南岸有幾家飯店,但都生意不好。湖內到處都是散亂的垃圾。
很多人都圍過來,他們問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大湖什麼時間注水』。
據了解,在2002年左右,公司把長嶺湖又承包給了個人,繼續用來養魚。當時的長嶺湖只是水瘦,卻仍是遠近聞名的垂釣旅游度假地。
近年來,由於乾旱少雨、人為破壞等一系列原因,致使長嶺湖乾枯、濕地面積大幅減少,無序的開發更是讓這裡的自然植被遭到嚴重破壞。
村民王全說:『因為湖乾,2004年開始,原來承包魚塘的人便開始在這裡種地。』這一種就是三年。他說:『今年不知什麼原因承包人一直沒有動靜。』
黑魚泡縮水剩下不到1/3
4月11日,在哈市某機關車隊退休的黃師傅的指引下,記者來到位於群力新區的黑魚泡濕地,這裡一點也找不到當初濕地的影子。在現場記者看到,推土機、挖掘機在掘地挖溝,一些工人正在鋪設地下管線。據了解,正在施工的是群力新區的管網配套設施。
據黃師傅說,黑魚泡當年面積很大,地處松花江壩外,20多年前,黑魚泡被人工修造了幾十個大小不等的魚塘,黃師傅本人當年就曾經開著大貨車給那些魚塘運過土。他說:『過去來這裡釣魚的人很多,那時候,很多單位組織釣魚比賽就在這裡舉行。』
記者從相關部門了解到,黑魚泡濕地面積原來有100多萬平方米,現在僅剩下不到30萬平方米。
該部門的負責人說,黑魚泡地處城鄉結合部,當時很多管理不能到位,因此出現了人為的開荒種地、挖塘養魚、私建濫建等,使得黑魚泡面積『縮水』。
所幸的是,相關部門將對餘下的30萬平方米濕地采取保護性開發,按照原始面貌規劃建設。
大白魚泡二十年消失殆盡
位於道外區巨源鎮的白魚泡是哈市近郊一塊保存完好的原始生態濕地。濕地原分為大白魚泡和小白魚泡兩處。
據當地的一位村民講,六七十年前這一帶都是溝塘,每到夏秋季節,總有天鵝、大雁、野鴨等水禽飛起飛落。附近的村民按面積大小,『命名』了大小白魚泡。
上個世紀80年代,大白魚泡被附近農民『開發』成了養魚池和農田。這塊濕地也隨之失去了濕地的作用,變成了一個個魚塘;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大白魚泡徹底消失殆盡,而保護較好的小白魚泡也只剩下了白魚屯北部的一部分。
在去往濕地的路上,除了道路兩旁的一片片稻田,就是星羅棋布的魚塘,細數有幾十個之多,這些稻田和魚塘都是在原有的濕地上闢建的。
小白魚泡濕地也將面臨消失的危險。
太平湖周邊破壞嚴重
位於哈爾濱市道裡區太平鎮立功村的太平湖總面積240多公頃,原來湖周邊有大片的草原濕地,曾與長嶺湖一起作為哈爾濱市近郊兩處重要的濕地,對哈市的防風、固沙、調節氣候起著重要作用。
然而,這裡現在已開發成為一處生態旅游風景區。
景區內的負責人王經理告訴記者,太平湖附近有許多泉眼,因此地下水的補給也很豐富,湖缺水或乾涸的可能性不大。但據當地農民陳德介紹說,從前這裡棲息著大量的白天鵝、白鷺、鴛鴦、野鴨等禽類,湖中野生魚蝦也有幾十種。湖四周風景如畫,景色宜人,可是近幾年由於人為影響,野生禽類和魚也隨之減少。
太平湖東岸,許多樹木都已經被砍伐,湖邊大片濕地被開成了大片的農田、魚塘。
疑問:濕地為何從視線中消失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哈市人為破壞濕地的情況日益嚴重。開荒種地、挖塘養魚、抓禽捕鳥、打砂取土、私建濫建……這些因素直接加速了長嶺湖、大白魚泡、黑魚泡等濕地的消失。
采訪中,哈市林業局自然保護區管理站和市水務部門的水資源專家對哈爾濱周邊濕地消失的諸多原因進行了分析。
近年來持續乾旱,降雨量偏少,大量蒸發和滲漏得不到及時補充,致使湖水水位下降,湖面逐年萎縮。
受城市不斷發展擴張的影響,特別是近年來周邊地區公路及房屋開發的影響,原有的天然徑流形成和匯入通道被人為阻斷,無法正常匯流以形成天然湖泊。此外,附近地區濕地開墾為耕地也加速了這種破壞。
濕地周圍漁業和種植業,特別是漁業用水過度依賴於開采地下水,更加劇了這種破壞的發展。譬如長嶺湖地區發展漁業依賴的另一主要水源是萬家灌區水田灌溉後產生的排水。但由於該灌區年久失修、效益下降、郊區農民水改旱等多種因素,造成地表水水量無法滿足漁業生產大量用水需求,只能過度依賴地下水,造成該地區地下漏斗逐年加大,地下水位驟減。